战斗机器人毫不畏惧,它们迅速调整武器模式,激光武器瞬间齐射,耀眼的激光束交织成网。但岩石类人生物的身体对激光有着超乎寻常的抗性,激光击中它们后仅仅在表面留下一些微弱的痕迹。见激光攻击效果不佳,战斗机器人迅速切换武器,高爆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出。猛烈的爆炸在岩石类人生物身边响起,巨大的冲击力将它们震得摇晃不已。
此时,战斗机器人通过智能系统的分析,发现了岩石类人生物的关节部位相对脆弱。它们迅速调整战术,一部分机器人负责吸引岩石生物的注意力,另一部分则绕到侧面和后方,集中火力攻击关节。精准的火力终于开始对岩石类人生物造成有效伤害,它们的关节被击中后,行动变得迟缓,逐渐失去了战斗力。
经过一番激战,星影和战斗机器人成功清剿了这些岩石类生物,星影深知这些生物可能是来自某个神秘的“岩石族”,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可能还会遭遇更多未知的挑战。
星影冷静地说道:“要修复这生产线,工程量巨大,但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护卫舰生产线的修复工作中。艾希凭借其丰富的科技知识,指挥智能维修机器人对线路进行重新铺设与连接。那些智能机器人灵活地穿梭在废墟般的生产线间,手中的工具精确地修复着每一处破损的线路,就像在编织一张精密的能量之网。星影则带领其他功能型机器人对生产模具进行修复与校准,利用古老显示器中的数据信息,一点点将变形的模具恢复原状,每一次敲击和调整都充满了专注与执着。秦明在一旁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还在思考着如何在修复生产线的过程中优化护卫舰的设计,使其能应对真正的宇宙战争。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护卫舰生产线终于修复完成。当生产线重新启动,基地指挥中心的生产界面上弹出了多款护卫舰的模型与数据供他们选择。有一款名为星梭级的护卫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这款护卫舰全长 70 米,宽 10 米,高 15 米,其整体造型流畅而富有科技感,线条简洁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舰体采用特殊的合金构造,具备高强度与良好的韧性,能够抵御宇宙中的各种恶劣环境与一定强度的攻击。动力系统由一台主推进引擎和多台辅助引擎组成,主推进引擎采用了新型的离子驱动技术,能提供强大的推力,使护卫舰在宇宙中拥有较高的航行速度,辅助引擎则保证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灵活机动性,可进行快速转向、加速与减速等动作。武器系统配备了一门特制的脉冲能量炮,其发射的能量脉冲具有高频率、高能量的特性,能够对敌方目标造成持续性的打击。此外,还搭载了多组导弹发射装置,这些导弹可根据不同的战斗场景更换弹头,比如在面对敌方小型飞行器集群时,可采用散射型弹头,瞬间释放出大量的小型弹片,对敌方集群造成大面积杀伤;在攻击敌方大型战舰时,则可切换为穿甲弹头,凭借强大的穿透力破坏敌方战舰的外壳和关键设施;在需要进行远程精确打击时,又能换上高爆弹头,以强大的爆炸威力摧毁目标。探测系统拥有一套超远距离的探测雷达,能够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中搜索到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精确的定位与分析,为战舰的航行与战斗提供准确的情报支持。舰上的智能操控系统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能够实现自动化的航行控制、战斗指挥以及故障诊断与修复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护卫舰在宇宙战争中的生存能力与作战效率。
看到“星梭号”护卫舰的强大数据,秦明充满信心地说:“有了这样的护卫舰,我们在宇宙探索和应对未知威胁时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艾希点头道:“没错,但我们仍需不断完善作战计划和应对策略,确保护卫舰能在各种复杂危险的宇宙环境中发挥最大效能。”
星影补充道:“我会继续研究古老显示器中的信息,看是否能挖掘出更多关于护卫舰升级或其他战略资源的线索。”
随后,采矿船在完成简单维护和补给后,再次出发前往柯伊伯带采集矿物资源。采矿船由驾驶机器人操控,内部的智能系统全面监控着各项数据,从能源消耗到设备运行状态,从航行路线到矿物探测分析。驾驶机器人依据基地指挥中心的实时引导指令,精准地操控着采矿船在复杂的柯伊伯带中穿梭。当遇到小行星群时,采矿船的智能避障系统迅速启动,自动计算出最优的规避路线,驾驶机器人立即执行,同时将相关数据回传至基地指挥中心,整个过程高效且精准,尽显自动化与智能化。艾希在指挥中心密切关注着采矿船的动态,通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