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不错!”
“下官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还是大人高明啊。”
冯文斌神情亢奋,看包拯的眼神充满崇拜,仿佛仰望神只。
“哦……”范统后知后觉地发出一声惊叹。
其他人都已明白其中奥妙,他却刚刚反应过来。
这样的人,不知是怎么考中进士,当上五品知州的。
说白了,就是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白面书生,没有大才。
不过这种人虽然无才,但也不会坏到哪里,对国家对人民,既不会有多大贡献,也不会有多大危害。
包拯继续说道:“本府方才所说的这些措施,并非一成不变,需要随机应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
“以工代赈和抬高物价,需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作用。”
“否则,如果灾民手中没有足够的钱财,即使物价恢复到正常水平,也无法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范统和冯文斌连连点头,表示接下来会逐步推行这些措施。
冯文斌忽想到什么:“以工代赈虽是一条妙计,毕竟是权宜之计。如天不下雨,终究无法恢复生产。”
包拯欣慰地点点头,脸色突变得严肃:“本府正要询问此事。”
“本府一路走来,听到了不少流言蜚语,说楚州的干旱是因为一桩冤案而引起的,二位大人难道对此事一无所知吗?”
冯文斌道:“不瞒包大人,下官到任的第一天就已经听说了。”
“这件事发生在山阳县,一个名叫窦娥的寡妇,被指控毒杀了她的公爹张老汉,案子是前任知州桃杌大人亲自审判,最后将她判处了死刑。”
“行刑前,窦娥对天发誓,立下了三桩怨咒。”
“下官原本并不相信这些迷信之事,但楚州的百姓们对此深信不疑,均对诅咒言之凿凿。”
“因此,下官便暗中将此事奏报给了相爷。”
“如果下官没有猜错的话,包大人驾临楚州,也是受相爷所托吧!”
包拯毫不掩饰地点了点头:“原来是冯通判奏报的此事!这么说来,冯大人也相信楚州的干旱是受了窦娥的诅咒?”
冯文斌沉吟片刻后才道:“下官不敢妄言!”
身为一个读书人,不轻易谈论怪力乱神,更何况他没有亲眼瞧见,都只是听说。
不过楚州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离奇,太巧合了。
似乎每一个人都坚信,窦娥在被问斩之前,确实对天发下了三道怨咒。
而且每一句怨咒最后都应验了。
尤其是最后一条,要让楚州干旱三年不雨,以此来表明她的冤屈,彰显世道的不公。
果不其然。
窦娥死后,楚州就再也没有下过一滴雨。
按照她被问斩的时间来计算,诅咒还需要半年才会解除。
而这半年的时间,楚州的灾民们又该如何承受呢?
因此,从内心深处,冯文斌是相信诅咒的,只是不便说出口罢了。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将此事奏报给宰相吕夷简。
而吕夷简偏偏只要包拯来楚州,似乎非常相信包拯有能力破解这个诅咒。
想到这里,冯文斌说道:“下官早就听说包大人有通鬼神的能力,朝廷委派包大人为钦差、巡察使,想必就是为了窦娥的冤魂而来。”
“楚州能否降下甘霖,便只能仰仗包大人了!”
包拯不置可否,而是让知州范统去将窦娥一案的卷宗取来查看。
和他前世所了解的案情大同小异。
楚州下辖山阳县有个穷秀才,名窦天章,只有一个七岁的女儿窦娥。
窦天章因欠了城中的富户二十两银子,连本带息共四十两。
窦天章无力偿还,将女儿抵了债,卖给蔡家做童养媳,进京考试。
而这一去便是十三年没有消息。
窦娥来到蔡家后,遵循三从四德,伺候着公婆和丈夫。
可好景不长,窦娥到蔡家没有多久,蔡员外便一命呜呼。
窦娥渐渐长大成人,和丈夫成了亲。
可刚过了两年,丈夫便患了肺痨,撒手人寰。
偌大的蔡家,瞬间便只剩下了窦娥和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婆婆对窦娥算不上好,但窦娥始终坚守孝道,始终谨记着父亲的教诲,照顾着婆婆。
话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