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醒来的时候,天已大亮。
清晨的一缕阳光直透窗户,刺入包拯的眼帘。
“大人,您醒了。”
一道青翠欲滴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不是婉儿又是谁?
她娇滴滴地迈着莲步缓缓走向包拯,细心地伺候包拯穿衣、洗漱。
俨然就是个小家碧玉。
温柔可人!
她又端来糕点,玉指夹了一块递在包拯手里。
幸福来得实在太快,包拯一下子还有点不习惯。
这一世真是走了狗屎运了,穿越成了一名县太爷,还是大名鼎鼎的包公。
这才上任没几天,身边就有美女主动投怀送抱。
要不是碍于身份,包拯真想立刻将她法办。
吃过糕点,包拯便和王朝去了县衙。
值班衙役已在花厅里候着,带来一名木匠,“太爷,您要的木匠请来了。”
那木匠连忙跪地叩头:“草民李木匠见过太爷,不知太爷召草民来,有什么吩咐?”
“你擅长制作鼓吗?”
“鼓?”李木匠轻轻蹙眉,本想探询制作鼓的意图,却犹豫未敢深究,仅是颔首应道,“虽然未曾尝试过,但我想应该能够胜任。”
包拯听后喜形于色:“很好,本官需一架大鼓,声响一定要洪亮,可明白?”
“唉!”
李木匠连连点头,能为县太爷办事,对他来说,是莫大荣幸。
“不知太爷什么时候要?”
“本官只给你一天的时间!”
鸣冤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让百姓能够进入衙门申冤,鸣冤鼓的作用不可或缺。
尽管包拯已经废除了收例钱的规定,确保衙役不得阻挠百姓鸣冤,
但仅凭一条政令,难以彻底根除所有问题。
面对金钱的诱惑,铤而走险者多了。
如果政令能够完全奏效,那么天下就不会存在如此众多的贪官污吏了。
包拯一个人不可能事必躬亲,面面俱到,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治理好定远县。
而鸣冤鼓对包拯来说,无疑是天才的发明,是包拯的耳朵和眼睛。
无论谁有冤,只要鸣冤鼓一响,那衙役想要再为难告状的百姓也不可能了。
“一天?”李木匠感到为难。
“不错,一天,明日一早,本官就要看到鼓。”
李木匠一阵无奈,虽有些困难,却又不敢违抗。
表示把县城里所有木匠都叫上,应该能做出来,只是恐怕要多花些银子。
包拯道:“十两银子够了么?”
既然邀请他人协助处理事务,即便是官方机构,也不应使对方遭受损失。
否则,他这个县太爷岂不成了披着官服的强盗。
李木匠听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笑容满面:“足够了,足够了!”
包拯立刻开具了一张凭证,命他前往库房领取银两。
李木匠领了银子,心情愉悦地离开了县衙,随即召集了城中的所有木匠,说明来意。
得知是县太爷要制作一面鼓,木匠们不敢怠慢。
经过一番商议后,便开始分工合作,决心要在县令面前展现他们的手艺。
一夜平静无事。
次日清晨,木匠们便将制作完成的大鼓抬至县衙交差。
包拯亲自敲击了两下,对成果很满意,便让衙役将鼓安置在县衙外的走廊上,固定妥当。
众人对此都颇感费解,纷纷猜测。
有些机智之人已经猜到了用意。
包拯履行了他的承诺,又额外赏赐了几位木匠每人一两银子。
李木匠忍不住好奇地问:“大人,您将鼓放在这里是何用意?”
包拯微微一笑:“当然是为了方便百姓申冤!”
他环视县衙内的官吏和围观的民众,高声宣布:“从今日起,这面鼓就叫鸣冤鼓,任何有冤屈的人,只需击鼓即可!”
说完,还让王朝示范了一下。
王朝拿起鼓槌,鼓声顿时响彻云霄,整个县城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木匠们得知鼓的用途后,感到无比光荣。
没想到自己能为县衙做出如此重要的贡献,难怪会得到太爷赏赐。
在场的百姓也激动万分。
“包大人真是位为民着想的好官,刚上任就想到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