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将案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和刘太后陈述了一遍。
刘太后也是听得愤怒不已,连拍了几下扶手。
看到她的激烈反应,包拯也如释重负,悬着的心终于如尘埃落定。
“太后,整件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
“刘爱姑心知为夫鸣冤,有违孝道,故而在父亲伏法之后,她便自杀了。”
刘娥长长舒缓了一口气:“好一个大孝大义的奇女子,包拯,看来是哀家误听谣言,误会了你。”
包拯故作一惊:“太后,微臣惶恐。只因微臣一直深受太后和皇上的恩宠,难免有朝臣心怀嫉妒,故而夸大其词,制造谣言,中伤微臣!”
包拯现在也是暗暗清醒,当初没有一意孤行,免去刘爱花的三重酷刑。
要不然的话,今天怕是跳进黄河也解释不清了。
同时,心里对古代的礼法和三纲五常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尤其是忠、孝,千万不能有任何的违背,否则会死很惨很惨。
而听完包拯解释后的刘太后,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凡事均不能偏听偏信!”
“太后英明!”包拯由衷恭维了一句,心里对刘娥越发敬佩。
一介女流,对待大事能保持冷静,克制住情绪,冷静倾听大臣解释。
甚至能对一个臣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多少帝王将相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这样的品格,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换作其他帝王,听到这样的谣言,包拯估计早就人头落地了,怎么可能还会给你机会耐心解释。
包拯都不明白,野史为何把刘太后黑化成一代祸国殃民的妖后。
误会解除,化险为夷后的包拯,回了府衙。
另一边。
得知包拯被太后传召进宫后,制造谣言的枢密使丁渭脸上勾起了一抹得意的笑容,以为这次包拯必死无疑了。
堂堂开封府尹,国家重臣,肩负教化万民的责任。
却怂恿百姓状告亲生父亲,这是大逆不道的大罪。
可高兴不到半日,丁渭就听到包拯安然无恙走出皇宫的消息,心里震惊不已。
“这怎么可能?”
“如此大逆不道的重罪,太后都没杀包拯?”
“包拯啊包拯,想不到你的命这么硬,你究竟给皇上和太后灌输了什么迷魂汤?”
丁渭很清楚,以前的太后对包拯是没有多少好感的。
可自从包拯破解了辽国三道谜题之后,太后的态度就变了,由开始的厌恶,变成了接纳,甚至是有那么一丝宠幸。
这是丁渭最为不理解的地方。
难道这个包拯当真懂得什么妖法,善于蛊惑人心。
否则,为何皇上喜欢他,八王爷喜欢他,宰相吕夷简也青睐他,就连太后对他的态度,也在短时间内发生转变。
这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
“包拯,你别高兴得太早,这次没有实际的证据,让你躲过一劫,但下次就没那么幸运了。”
“我就不信,你不会出任何纰漏!”
“最好不要让老夫抓到你的任何把柄,你现在有多得意,到时候就死得有多难看。”
丁渭气得咬牙切齿,对包拯的嫉妒和恨意更深了。
当然,对包拯而言。
他心里虽然清楚,造谣的背后主谋就是丁渭一党。
但没有证据,他也奈何不了丁渭。
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只能忍耐。
因为他很清楚,丁渭的好日子已经不长了。
如果按照历史的记载,刘太后会在今年殡天,皇上正式亲征。
包拯刚见过刘娥,看她的病情,的确是越来越严重,多半是活不长了。
只要刘太后一死,以往她的拥趸,都会被贬出京城去。
而丁渭这个奸臣,也会被皇上贬去雷州苦寒之地,死于雷州。
所以,包拯现在根本不需要急于去对付他。
几日无话。
开封府一连几天都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但包拯还没清闲两天,皇上忽然召他进宫面圣。
包拯也是一阵莫名其妙,心里却也暗暗预感到有大事发生,否则皇上轻易不会召见他。
来到御书房后,却发现宰相吕夷简也在场。
包拯行了礼,问道:“不知皇上和相爷召见包拯,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