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在即!
包拯亲临考场,全国各地,四百多个州郡,八百多名举子,均陆陆续续进入考场。
望着这些考生,包拯仿佛看到了自己前世参加高考时的场景。
因为人生的命运,在这一刻几乎就定格了。
而且,古代的科考比后世更加的残酷。
当然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殿试只排名次,没有落榜一说。
因为只要考中举人,在大宋就有做官的资格了。
只是殿试的名次不同,未来的仕途也不尽相同。
殿试的名次分为三甲、进士及第,以及同进士出身三等。
能中三甲,未来最差也是个三品京官。
运气好,甚至能官至宰辅。
若只是同进士出身,基本上只能从九品芝麻官做起。
这辈子想要成为朝廷的核心人物,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考场就是战场,竞争格外激烈和残酷。
一场考试,几乎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当然,这对寒门子弟来说,无疑是一次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没有一个考生不珍惜这次逆天改命的机会。
经过三天漫长的煎熬,考试也终于落下帷幕。
阅卷官开始忙碌起来,轮番批阅试卷,将试卷按照优劣排列名次。
由于科考改革的缘故,所有学子的试卷都答得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策论部分,欧阳修几乎没看到太中意的。
只有三人稍能入眼,因此被列为三甲。
欧阳修将三甲试卷给包拯看了,包拯也是摇头叹气。
不过考虑到改革初期,考生不适应也在情理之中。
总体而言,尚可接受。
包拯如实将考试结果上奏皇上。
但赵祯看了三甲试卷,颇为满意。
对他来说,与往届考生相比,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考生开始涉猎时事政务,只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宋将来的人才一定会越来越多。
“包卿未免过于苛责!”
面对包拯的叹气,赵祯笑着回应道。
毕竟三甲的文章写得不错,文辞优美,尤其是头名状元,赵祯甚是欣赏。
其文风颇有范仲淹的风格,大气磅礴。
赵祯对于新科状元的名讳充满了好奇,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位状元的名字,于是他命令吏部立即调取了考生的名单。
经过一番查找之后,终于得知,状元的名字叫陈世美,陈州东乡人。
陈世美?
当包拯一听到这个名字时,他当场愣在了原地,心中充满了惊讶。
陈世美这个名字,对于那些看过老包电视剧的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吧!
包拯心中暗想,自己好不容易推行的科考改革,竟然挑选出了一个抛妻弃子的小人作为状元?
这让他感到非常震惊,甚至可以说是心态崩了。
他下定决心,即使皇上要钦点陈世美为状元,自己也一定要阻止他成为驸马。
否则,皇上以后岂不是颜面扫地。
因此,包拯回到府中之后,第一时间便叫来了展昭,命令他立刻赶往陈州,调查陈世美的家底。
“大人,为何突然要调查新科状元?难道状元爷犯了什么事?”展昭满脸的疑问和不解。
“这倒没有,本府如今执掌朝政,正是用人之际,这陈世美文采飞扬,将来必可称为朝廷栋梁,所以本府先调查一下他的身份背景和在地方上的名声。”
在包拯的忽悠下,展昭自然也是信了,以为包拯这是看中了陈世美,有中用之意,遂不辞辛劳,再度快马加鞭,朝陈州而去。
朝廷方面。
第二天便正式放榜。
看到皇榜的考生们,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却是唉声叹气。
名列前茅的考生,对包拯感恩戴德。
名次靠后的考生,心里暗骂包拯倒行逆施。
好好的科考,被包拯弄得乌烟瘴气,后半生命运,被一个策论就给耽误了。
当然,最开心的莫过于中了头名状元的陈世美了。
他打死都没想到,自己一个寒门子弟,竟会独占鳌头。
苍天有眼,不枉二十年寒窗苦读。
这次终于可以扬眉吐气,衣锦还乡,好好回去见妻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