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俊朗青年朝她一瞥,即示意隋军停下马来,他自己则策马上前,向着杨玄瑛施了一礼说道:“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张大人正在此处剿寇,这刀剑无眼,未免伤及无辜,姑娘请回东都去吧。”杨玄瑛见那人说话并无恶意,这便还礼说道:“多谢这位大哥好意。不过小妹有要事在身,需过虎牢而去,还望这位大哥行个方便。”那人说道:“关前兵荒马乱,流寇作祟,姑娘孤身一人过去,多有不测,还是暂回东都等待数日。张大人奉召来此剿贼,此前连战连捷,想必近日即可平寇,姑娘还是再耐心候上一些时日吧。”话音刚落,忽然远处虎牢关城上金鼓大噪,沸腾起来,那人闻状,抱拳说道:“想必又有贼寇前来叫关了,关前大战在即,姑娘还是避一避的好。在下也得回去应战,告辞了。”说罢即挥令引军匆匆赶往虎牢关城过去。
如今虎牢关前有战事,必然闭关锁门,此时想要出关,显然已是不能。那人引着隋兵一走,杨玄瑛便又继续南去,入了嵩岳北麓,沿着谷中小道,绕往关东。山间小路隐蔽,这一路走得也是无事,及至次日午后,杨玄瑛自嵩岳东段北麓而出,已在虎牢关前,荥阳郡郊青龙岭上。连夜崎岖山道,着人疲累不堪,杨玄瑛坐在山岭上高处小憩,方歇了不足一炷香时分,忽闻西面隆隆之声乍响,如似闷雷,由远及近而来。杨玄瑛起身循声望去,只见山岭西北平原之上,沙尘满天,川野昏暗,两路人马于原上摆开阵势,眼见大战一触即发。
杨玄瑛细看那两路人马,西首乃是一路重甲隋兵,步骑交错列阵,军容齐整,士气高昂,中军有人高扛一面麒麟锦幡,其上金丝绣刺“河南道讨捕大使”七字,这华旍迎风招展,盛气凌人。与这隋兵声势相比,东首那路人马就略显寒碜了,其士卒衣甲兵刃、排兵布阵教之隋兵均相形见拙,瞧那模样,该是豫东某路义军。
河南道讨捕大使于此剿寇,杨玄瑛不想参和与内,正欲转身离去,忽见隋兵战阵鼓声大作,为首杀出一名黑甲将领,正是前日在虎牢关后遇见的那名青年。杨玄瑛经不住好奇,于是又驻足原处,便想看一个究竟。此刻那隋将扬着一对金锏,威风八面,独骑前往义军阵前叫战。那隋将喊罢数声,义军阵中一名白衣青年乘马杀出阵来,不由分说,举弓就是数箭齐射,怒矢离弦,箭无虚发,虎虎生风,皆直射那名隋将要害,这奔驰之中搭箭张弓,一气呵成,瞧他箭术,应也不在突厥神射都速之下。不过那隋将似乎胸有成竹,眼见激矢应声而来,犹然镇定,挥锏一一打落飞箭,叱咤一吼,即乘隙迎着那名义军将领逼杀而去。那义军将领上手冷射不中,亦不气馁,反手即将长弓挂于马背之上,又立刻抽出一柄长刀,就与那隋将战作一团。一时间,两军阵前只见二人在刀光锏影中来回穿梭,兀自难分上下,直瞧得左右军士连声呼喝,鼓威赞好。
那边两人酣斗百余回合,不分伯仲,这边杨玄瑛不经意间却瞥见义军战阵侧翼北面山丘之后尘烟弥漫,阴云密布,暗呼一声不好,已知义军将败,不禁为其捏了一把冷汗。正杨玄瑛为义军情势担忧之时,北面山丘之后果然一声炮响,即有一名银甲少年,操着一杆长枪,引了一彪轻骑,横杀出来,风驰电掣,直突义军战阵侧翼。这路轻骑兵强将猛,眨眼冲破义军右翼,一阵劲打狠杀,立时令其作一团,而此刻隋军主阵亦是战鼓雷动,杀声震天,前队重甲步卒方阵,仗戈挺矛,奋勇精进,一往直前。隋兵冲杀势如雷霆,汹涌激烈,义军人马与之一触即溃,纷纷弃甲丢戈,落荒而逃。而此刻隋军主阵中军又是一声战号亢鸣,令旗来回翻动,主军战阵又起一阵走石飞沙,就是两路飞骑,驰马挺槊,包夹掩杀义军溃兵而去。
这一战至此胜负已分,杨玄瑛立在青龙岭上看罢两军交锋,心中感慨万千。她虽是自幼研习父亲所留兵书,但毕竟总是纸上谈兵居多,少有实战,此刻见那路隋兵步骑配合默契,进退井然有序,一路奇兵恰到好处,打得义军毫无还手之力,如此帷幄运筹,着实令她自愧不如,看来这河南道讨捕大使,并非浪得虚名。而隋军将领中那名黑甲青年与银甲少年,亦是抢眼,勇冠三军,骁狠善战,想如今大隋几近末路,军中除了宇文博外竟还有这等能人,杨玄瑛亦经不住暗暗赞叹。
此时天色已晚,岭前旷原上隋兵仍在剿杀余寇,不过杨玄瑛已无再看下去的意思了,这便转身离去,继续往东前行。杨玄瑛走下青龙岭,又入一片茂林,她穿林中小道走了许久,仍未见林子尽头,正想着今夜又得露宿荒郊,却见林子南面隐约有灯火闪烁,似有人家,于是寻着灯火过去,打算找个地方借宿一晚。
杨玄瑛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