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范增又能如何?
那可是自己的亲儿子,难不成还能狠心将其掐死?显然不可能。
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人前不训子”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存在。
于是乎,范增只能狠狠地瞪了范礼一眼,丢给他一个充满警告意味的“你给我等着”的表情后,这才转过头来尝试与眼前这位尚且年幼的靖高祖交流。
经过之前天幕之上的那次经历,范增算是彻底明白过来了,当时就是因为自己小瞧了对方年纪尚小,结果吃了个大亏。如今面对同样更年轻的靖高祖,他绝对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嬴晏面带微笑,彬彬有礼:“先生一路舟车劳顿,实在辛苦。晏已经特意准备了丰盛的宴席,以此为先生接风洗尘。”
别人也就算了,范增是真不行!
这位可是指着君王的鼻子开喷的狠人。(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毕竟范增也不是真的傻。)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被喷得连想哭都找不到地方撒气呢?
哦,原来是我啊——!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虽然嬴晏那温和的语气真的和天幕上的很像!!
范增一口气吞进肚子里,同样以礼相回。
他其实有很多话想问。但见到嬴晏时才猛然意识到,那是未来的他,现在的他无法解答他的疑惑。
这天下心向大秦的人都希望他们的十九公子能长成天幕上的“靖高祖”,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何其之多?谁也不能保证他就能长成“靖高祖”。
想到这,范增不自觉开始发愁。挠着脑袋拉住跟过来的蔺俞:“公子的老师是哪一位?”“现如今学了哪些思想?”“公子平日里是怎么样的?”
蔺俞面不改色,却在范增看得到的角落搓搓手指:“想问?总要给点表示对吧?”
范增沉默片刻,然后大怒:“公子怎么把你这种人带在身边??你这样的佞臣,如何能辅佐公子!!”
蔺俞轻嗤一声:“先生,也不是人人都像子夏之儒那样洁身自好。”
与蔺俞关系最为要好的儒家学派乃是荀子这一系,甚至还和周廉以兄弟相称。
说起荀子,尽管从一定程度上讲,他深受子夏的影响,可实际上荀子对待子夏的态度却是相当有趣。
一方面,荀子对其“嗛”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而另一方面,则毫不留情地痛斥其“嗛”。
“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这是子夏的想法。
“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这是荀子对子夏的看法。
当年,相比起孟子往返于魏国和齐国之间积极参与政事,子夏却整天缄默不语,这样一来,对于整个天下能有何益处?
单从范增现今已然将近六十岁高龄,但其辅佐主君的时间估摸连六年都未达这点,便能够瞧出端倪来。子夏所倡导的儒家学说过于清高和孤傲了。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像小鱼这种什么都会亿点点的,
就算是他本人能接受,也是因为身边有一个同样神异的公孙轩。
嬴晏走在最前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十九公子的府邸向来简朴,鲜少举办宴会。所以这一次,尽管规模并不大,但依然引来了众多关注和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其他门客:“他凭什么!!”(红眼咬手绢jpg)
和他们相比,人群中的叔孙通却显得格外淡定。他从容地走进宴席,丝毫没有被周围的情绪所干扰。
对于叔孙通来说,美食才是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他心无旁骛,一心只顾埋头吃饭。
之前皇宫里那场盛大的宴会,以他的官职连边都够不着,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替代的机会,他可不想错过品尝美味佳肴的好时机。
至于其他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他才懒得去理会。
主君麾下的门客中,荀子一脉的人数过多,势力逐渐壮大。为了平衡各方,主君才特意用各种落差,以此来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
这种权力斗争对于叔孙通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好在他有着特殊的身份——作为与孔家保持联系的关键人物,使得他在这场风波中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冲击。
此前,当叔孙通得知十九公子有意编撰书籍时,便迅速将消息传递回给了自己的老师和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