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原本嘈杂的议论声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纷纷起身行礼。张好古微微点头示意大家坐下,然后清了清嗓子开始发言。
“诸位同仁,今日有幸与大家在此相聚。从今往后,我们便是同舟共济之人。首先,我要明确一点,明日各位务必按时前来上班,届时将会有重要之事向大家宣布。希望诸位能够积极配合,共同为朝廷效力。”说罢,张好古目光扫视全场,看到众人皆点头表示明白后,这才放心地松了口气。
,!
待一切交代完毕,张好古不敢有丝毫耽搁,又马不停蹄地匆匆赶回工部,准备拜见尚书大人。一路上,他心中不断思索着待会儿该如何开口提出自己的请求。
终于来到尚书大人的书房门前,张好古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敲门。得到允许后,他推门而入,恭敬地向尚书大人行了一礼。
尚书大人正端坐在书桌前翻阅文件,见到张好古进来,放下手中的笔,微笑着问道:“好古啊,这么匆忙赶来所为何事?”
张好古连忙上前一步,诚恳地说道:“大人,下官如今身兼两职,实在有些力不从心。所以特来恳请大人帮忙,下官想把宋应星调到我的麾下,担任专职院判一职。因为诸多研究工作皆是由宋应星亲自操刀,实乃不可或缺之才。此外,还望大人能再给下官配一名得力助手。”
尚书大人听后略作沉思,随即点了点头道:“嗯,宋应星此人本官也有所耳闻,确实是个人才。至于调配之事倒也不难,一个六品官员而已,只需去吏部更换一下公文便可。此事就交由本官处理吧。”
听到尚书大人如此爽快地答应下来,张好古心中大喜过望,赶忙再次道谢。
接下来的几日里,由于新成立的两个衙门事务繁杂,张好古可谓是忙得焦头烂额。每天天不亮便起床前往衙门处理公务,一直忙碌到深夜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口,真可谓是脚不沾地、脚后跟打着后脑勺。
好在研究院那边还有宋应星全力支撑着,各项研究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否则以张好古一人之力,恐怕早已是分身乏术、难以招架了。
紧接着,张好古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户部,经过一番繁琐的手续和审批流程后,成功获批了足足一千亩土地。这片土地位于永定河一带,此地以往居住着众多的军户人家。如今既然已经占据了这块土地,那张好古便顺势将这些军户招募成为雇工。他心中早有盘算,打算在此处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工业区。
幸运的是,由于得到了皇帝陛下不遗余力的支持与青睐,这一千亩土地的批复进展异常顺利,没过多久便尘埃落定。于是乎,张好古当机立断开始着手规划建设事宜。首先,他在这里兴建起了几口窑炉,其中关于水泥窑的规划原本是要建设六个,但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暂且只动工修建一个;而玻璃窑的计划数量则是四个,同样也只是率先建成一个投入使用。此外,还有六座铁炉,目前暂时先建造两座高炉。
至于那些房屋、院墙以及其他各类建筑物,则需要等待到来年开春时节气候转暖之后再行施工。与此同时,张好古还在距离磁器口不远的地方额外索要了二十亩土地,专门用来停放车马,并以此作为邮政部的核心根据地和大本营。
话说这一日,张好古正行走在路上,突然间瞧见前方不远处站着一人,定睛一看,原来是叶绍袁。只见叶绍袁面带微笑,朝着张好古迎了过来。
“致远,近日可好?”叶绍袁拱手施礼道。
“承蒙挂念,一切安好。不知叶叶大人今日找我所为何事?”张好古回礼问道。
叶绍袁微微一笑,说道:“我这儿倒是有个好事儿想告知致远。听闻复兴门外有三十亩上好的田地欲出售,不知致远可有兴趣?”
张好古闻言,眼睛顿时一亮,连忙应道:“要啊!如此良机怎能错过?”
叶绍袁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既然致远有意,那咱们不妨寻个空闲日子,约上卖家一同前去瞧瞧那块地。”
张好古迫不及待地回应道:“明日可否?我实在有些心急。”
叶绍袁略一沉吟,然后说道:“明日恐怕不行,此事还需与卖家商议,且看他何时方便。这样吧,致远先莫着急,待我回去问问,随后给您捎个信儿。”
张好古虽心中急切,但也明白事理,遂点头应允道:“那就有劳叶大人了。”
次日清晨,张好古早早起身,满心期待着叶绍袁的消息。果不其然,未过多久,便有人前来传话,说是叶绍袁让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