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宴席之上的徐光启满面春风,笑意盈盈,心情可谓是无比舒畅。兴许是因为太过高兴,他不自觉地又多饮下了一杯香醇的美酒。对于眼前这个年纪尚轻的弟子,他内心深处实在是充满了喜爱和满意之情。要知道,徐光启这一生可谓是教育有方,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然而,真正能够被他收作入室弟子的却是寥寥无几,仅仅只有两人而已。其中之一,便是那位才华横溢的孙元化;而另一位,则正是此时此刻正安坐于面前的这位备受宠爱的小弟子——张好古。
其实说来惭愧,对于这个小弟子,徐光启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亲自教导他。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孩子每次都能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特别是在实物制造这一领域,小弟子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技艺。不仅如此,就连学术方面,小弟子也是造诣颇深,常常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
有的时候啊,徐光启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某些高深的学问,自己竟然还需要向这位年轻的小弟子虚心求教才行呢!这种感觉既让他感到欣慰,同时又不免有几分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用过餐之后,张好古不仅将那辆马车留了下来,而且还顺带把拉车的马匹一同留给了徐光启。对于这份厚礼,徐光启倒也并未惺惺作态地推辞,毕竟这是弟子诚心赠予老师之物,他人自是无法置喙半句。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徐光启悠然自得地坐上这辆崭新的马车前往内阁。如此新奇的事物一经亮相,必然引起众人的关注与好奇。有的人上前询问一番,还有人跃跃欲试想要尝试乘坐感受一下。那些体验过后感觉良好之人,便纷纷向徐光启打听此马车的来历和价格等相关事宜。徐光启则面带微笑,坦然回应道:“这是我的弟子孝敬于我的礼物呀。”当被问及具体价格时,他轻轻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知晓,只是建议若真想了解详情,可以到研究院去找张好古询问。
于是乎,一些人兴冲冲地跑到研究院找到张好古,急切地探听起这辆马车的售价来。只见张好古不紧不慢地伸出一根手指,然后缓缓说道:“一千两银子一架哦,并且必须得是足额的白银才行呢。”听到这个数字,有些人不禁咋舌,直呼太贵实在买不起。然而,世上总不乏财大气粗、追求时尚潮流之士。他们心想:别人家都没有的东西,我却能拥有,这该是何等的风光无限呐!所以即便价格不菲,但只要能够彰显身份地位,满足那份虚荣心,花这笔钱也是值得的。就这样,一部分不差钱的人毫不犹豫地下单购买了这种新型马车。
市场之上出现了一种新奇的小四轮马车,那马车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起初,只有少部分人买下了这种马车,而未购买之人见到已购者那趾高气昂、洋洋自得的模样,心中不禁愤愤不平:“不就是一辆马车嘛,凭啥他们就能如此得意?”这般想着,越来越多的人心生羡慕嫉妒之情,纷纷决定也要购入一辆。
就这样,一股抢购小四轮马车的热潮迅速席卷开来。短短几日之间,便有众多人涌向店铺,争先恐后地要求购买。然而,由于这些马车皆是由工匠们纯手工精心打造而成,生产速度实在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眼见着顾客源源不断,可库存却日渐减少,商家们也是急得焦头烂额。
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心急的买家想出了一个法子——预定。他们慷慨地将银子提前交付给店家,表示愿意等待马车制造完成之后再行取货。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订马车的人数与日俱增,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这股抢购之风不仅在京城内愈演愈烈,甚至还蔓延到了外地。各地的王爷、封疆大吏以及地方富豪们听闻此事后,亦是对这小四轮马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而言,区区千两银子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只要能拥有这象征身份地位的马车,花费再多的钱财也在所不惜。于是乎,这些达官贵人也纷纷加入了购买的行列之中。
在如此火爆的销售形势之下,机械厂自然是喜出望外,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尽管他们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招募更多的工人,加班加点地赶制马车,但仍然难以跟上市场的购买速度。无奈之下,机械厂只得另行寻觅新的生产场地,以增加产量,那便是后话了。总而言之,这款小小的四轮马车着实让研究院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当红一时的热门商品。
时光匆匆流逝,转瞬间,张好古精心搭建的暖棚内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些原本深埋于土壤中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