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分享为官从政的心路历程,张好古都能侃侃而谈,言辞恳切,见解独到,令来访之人无不深感敬佩,受益匪浅。
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还没持续多久就被打破了。最初,一封来自张龙的信件传到了这里。信中的内容提到登莱一带局势不太安宁,似乎有战事正在兴起。然而,当时的张好古并没有对此给予太多关注,毕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偶尔出现一些劫匪拦路、强盗入室抢劫之类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于是,逐渐放松警惕的他,依旧过着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心里想着这种事情不过是家常便饭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登莱地区的传闻越来越多,而且风声也变得愈发紧张起来。有人私下议论纷纷,声称登莱那边竟然有东江辽兵的旧部造反作乱!直到这一刻,张好古才猛然惊觉,心中暗叫不好。他突然回忆起历史上着名的吴桥兵变好像正是发生在冬季的时候。可是由于身处这个时代,消息传递十分不畅,他始终无法获取到准确而详尽的情报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此刻的张好古心急如焚,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焦急地等待着更多可靠的消息传来。
正月初十那一天,人们翘首以盼,终于等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确切消息——登州城已然沦陷!据闻,当时战况惨烈至极,孙元化将军宁死不屈,拔剑自刎,但却未能成功,最终不幸被孔有德所俘虏。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参议宋光兰、王徵以及众多府县的主官们。
得知这个消息后,张好古如坐针毡,再也无法保持平静。他心急如焚地直奔老师家中,想要从老师那里获取更多关于此事的信息和应对之策。然而,当他赶到时,师母却告诉他说老师这几日一直在内阁忙碌办公,未曾归家。
张好古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掉转马头,快马加鞭地赶往内阁。一路上,他的心如同被火灼烧一般焦急难耐。经过一番奔波,他终于来到了内阁,并在这里如愿见到了徐光启大人。
徐光启一看到张好古匆忙赶来的身影,便已心知肚明他此番前来所为何事。于是,他二话不说,领着张好古走向自己的休息室,以便能更私密地交谈。
刚进入休息室,张好古便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师父,大师兄的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啊?”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略微颤抖着。
徐光启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缓缓回答道:“确有其事,你师兄不幸被贼寇所俘。唉……实在是没有想到啊,你师兄原本心存仁慈,一念之间的决定,竟然酿成如此巨大的灾祸。如今,整个登莱地区已经乱作一团,犹如一锅沸腾的热粥。实际上,孔部叛乱之事早已有情报送达朝廷,但朝廷担心引发更大的混乱,所以一直封锁着消息。”
朝廷最初认为,区区八百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掀起太大的风浪。因此,朝廷派遣山东巡抚余大成与你的师兄一同前往平定叛乱,相信凭借他们两人之力必定能够迅速剿灭这股贼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山东地区的兵力竟然如此孱弱,以至于这股贼人连战连胜,接连攻克多座城池。
面对这样的局势,余大成和你的师兄无奈之下决定采取招安策略来平息这场动乱。岂料那贼人狡诈无比,表面上假意应允招安,背地里却暗中策划谋反之事。更为可恶的是,这贼人声称只因你的师兄曾经对他有过恩情,所以即便要投降,也只会选择向你的师兄一人投诚。
当众人抵达登州城下时,情况变得愈发复杂起来。原来,这贼人与张涛的部下早有勾结,而他们皆是毛文龙的旧部,且皆来自于辽东之地。瞬间,张涛所率领的大部分士兵纷纷被孔贼收买,临阵倒戈,转而攻击张可大统领的大批浙江籍士兵。一时间,战场上风云突变,原本占据优势的官军陷入被动局面。
最终,张可大和张涛二人望着身后那支已然残破不堪的残余部队,无奈地长叹一声,只得率领着他们匆匆忙忙地向城中退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登州城内却是暗潮涌动,局势愈发复杂起来。
原来,登州城内的耿仲明因其弟弟耿仲裕在东江镇参与了一场兵变,此事很快便传到了东江总兵黄龙的耳中。黄龙得知后勃然大怒,当即将耿仲裕判处死罪。不仅如此,他还上书给崇祯皇帝,要求一并追究耿仲明的罪责。
耿仲明在听闻这个消息之后,顿时惊怒交加。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亲弟弟竟然会犯下如此重罪,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自己还要因此受到牵连。在极度的愤怒和恐惧之下,耿仲明决定铤而走险,与中军陈光福等人暗中联络辽军将领,密谋发动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