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自己也很长时间没回家里看望了,杨景回了一封信,告诉家人等秋收忙完,就请假回家几天。
时间快速流逝,半个月转眼而过。
今天是杨景房子上梁的日子,一大早众人就齐聚黑石头地。
随着李广胜一声吆喝,房梁安装到位。
见状,站在顶上的杨景急忙拿出糖果往下撒,一群小孩子奔跑着四处抢着糖果。
这是当地风俗,只要修建房子,上大梁这天都会站土坯墙上往下面抛糖果,图个喜庆热闹。
杨景土坯房的格局很简单,正面是堂屋加左右两个卧房,旁边则是茅房和灶房,茅房旁边有个猪圈,总共有100多平米。
这跟知青点的柴房可谓是天差地别,杨景很是满意。
盖顶需要的木板和瓦片都已经拉进了院子,堆成了一座小山。
下午杨景又去买来不少竹子,准备用来围院子。
他想了想,等和李春红结婚,到时候这小院子里不仅可以养几只鸡,还可以去队上申请养一头猪。
虽然养猪年底要上交一大半给公家,但也避免了食物浪费,还能增添不少烟火气。
这段时间虽然忙着建房子,但杨景写书也没落下,直到昨晚他总算是写完了,更新到最近,总共6万8千字。
想了想,杨景准备拿一半去投稿,剩余的过稿了再说。
让众人今天休息一下午,明天再装顶,杨景又跟李广元讲了一声,借到牛车叫着曾孝先就朝公社赶。
现在国内大型报社人民日报说第一,没谁能称第二。
但杨景并没有投人民日报,主要是对方过稿难度高,而且自己这个文风和文字量也不太适合。
接下来是杂志社,火一点的是收获和故事会,像十月等现在还没创刊。
一番犹豫后,杨景还是打算稳妥一些,先投省报杂志,选择了南省日报。
原因很简单,对方过稿难度低一些,且离这里路程不远,邮寄时间不会太漫长。
另外稿费的价格差距不大,没必要舍近求远。
他很清楚自己出名与否都是其次,写作是副业,主要是想赚点稿费堵住某些人的嘴,目前赚钱的主力还是打猎和种植。
稳妥个几年,到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那才是他的大舞台。
再说只要书能写好,一个省的体量完全足够了,出名也是早晚的事,不用担心挣不到钱。
搞定投稿的事宜后,杨景又带着曾孝先在公社转了一会儿,解解馋后,这才返回李家屯。
漫长等消息的时间里,杨景每天除了跟着队员一起盖房子,就在捣鼓着院子,一天过得很是充实。
......
南省日报,编辑老张躺在椅子上揉了揉眼睛,他最近是真的头大,已经许久没发现好的稿子,业绩堪忧。
再这样下去,他们甚至连地方上的小报社都不如了。
“写的是些啥啊?错别字一大堆,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就几百字能看到个啥?这也好意思拿来投稿。”
闻言,身旁小周殷勤的笑着道:“张哥,你去休息喝口茶水,我来帮你瞧下。”
老张点了点头,正喝着茶水就听见小周传来声音。
“咦,这偏有意思。”
“这个小知青有点意思,下乡当天汽车就被水牛撞坏在半路,走了五六个小时才到县里。”
“叙事节奏很快,文笔也好,不错不错。”
小周越看越起劲,不知不觉就翻了好几页。
“哈哈哈,这句完蛋太有意思了。”
“哟,这句小知青也需要灵魂,维系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句话是点睛之笔啊!”
旁边的老王再也忍不住了,扶了扶眼镜框道:“小周,咋这么沉不住气?拿过来我瞧瞧。”
“等下。”
见对方没反应,老张神色有些不开心,起身去把小周看完的部分拿起仔细查看。
起初他还不是很在意,可越看到后面他越起劲,脸色表情变换了好几下,最终还是没忍住笑了出来。
他看稿速度比小周快了不少,没一会功夫就把前半截看完了,直接从小周手里把剩余章节夺了过来。
这可让小周有些难受,可又拿对方没啥办法,忍不住起身站在一旁跟他一同看后续内容。
“哈哈,不错吧张哥,就是这才三万字,后面明显还没有写完啊!”
“嗯…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