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的小诗。
粗读了一遍。
Emmmm。
啥也没读出来!
中学时代的美文赏析,好像也没这么累吧?!
果然,都还回去了!
算了!
还是等小学一年级当语文课代表的韩正一有空了,让他亲自赏析吧!
……
于是,江宁把话题扯回自己的作品上——
“话说”
“你看的时候,篇幅是不是太冗长读着很累”
“细节放大太多需要收敛”
“有这种感觉吗”
……
几分钟后,查查回复道——
“没有哎”
“我觉得收放还是挺好的”
“过渡也很自然”
“很多文学名着”
“细节描写得更细腻”
“简直到了心理学或者哲学研究的地步”
……
“确定没有讲了好多好烦的感觉嘛”
“我读第20遍的时候”
“觉得废话有点多”
“细节多余”
“打算把伏笔部分保留”
“其余部分全部变成插叙”
“不在开头直接定生死”
江宁此时敲出的每一个字,如同一位学者,在做学术研究一样,严谨认真,仔细斟酌着,她人生的首部惊悚悬疑大作——《单向喜欢是一个人的狂欢》,是否具备足够的戏剧张力。
……
“我觉得吧”
“你就信马由缰地写下去”
“先不用老是回头看”
“老是咀嚼”
“就跟拍电影一样”
“所有的镜头都拍完之后”
“再做剪辑的工作”
……
“那你整体什么感觉”
“玛丽苏?无脑爽文?”
……
“青春文学”
“有种梦回高中的感觉”
……
“小时代?”
……
“哈哈哈”
……
“低幼?”
……
“不是”
“其实更像以前女作家的青春文学”
“那女作家叫什么来着”
“想不起来名字了”
……
“去找来~”
……
“张悦然”
“还有好像叫”
“安妮宝贝”
“吧”
……
“oK,她是什么感觉?”
……
“就是对男女情事的描摹很细腻,不管是心理还是对话,文风轻松洒脱,偶有诙谐偶有伤感,读起来很有代入感,很好读”
“你剖析剖析我呀”
“都是我叭叭一直在说”
……
是啊!
韩正一你人呢?!
快给人家赏析一下啊!
……
酒过三巡,韩正一如厕的功夫,打了个喷嚏,顺便瞅了一眼微信。
江宁啊江宁!
我欠你的啊?!
一个区的酒局不放过我!
一个教了几百遍的九漏鱼也不放过我!
果然,叫这名儿的,就是难得安宁!
……
韩正一耐着性子,长按微信底部栏的“按住 说话”,打了个嗝,缓缓说道——
“这首诗可以看出来,那个自诩有一些阅历是吧?
自诩见过一些风景,然后内心就是充满骚包,又想要之前买的那个新品,跃然纸上。”
……
江宁转文字后,看不太懂,于是引用语音条,秒回一句——
“买新品?啥意思”
……
“想要显摆的那个心情”
……
江宁没看懂韩正一的意思,继续引用刚才的语音条,追问——
“他非让我剖析他,那我发给他?”
……
韩正一若有所思地打字——
“嗯”
“他也渴望被认同”
“老登嘛”
“都一个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