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而随后赶到的调料味道才慢慢将所有味道融合其中,在李明嘴巴里铺满开来。最后落口时的甘甜,则是鱼肉蒸制后的神之馈赠。李明一边点头,一边又夹了一筷子,吃过后冲着老板挑起了大拇哥。
而当李明往嘴里送入一勺炒饭后,李明才知道之前的夸赞还是太早了。葱头油打底滑热了海鲜,随后少油爆炒裹了蛋液的米饭,最后倒入食材并添加了潮汕人特有的调味料后出锅。李明感觉食材味道虽有融合,但是依然泾渭分明的让李明尝出了海鲜和炒饭各自的香味。就好像李明一把抓着海鲜塞进嘴里,紧接着又塞进了炒饭那般,香味肆无忌惮的挑逗着味蕾,让人有着再来一口的冲动。李明不等荣哥和大声发反应,早已将盘中米饭舔食干净。嘴里塞满炒饭的李明,紧皱眉头闭着眼睛直摇头,那感觉仿佛是在告诉旁人,李明之前那么多年的炒饭是白吃了。
,!
大声发毕恭毕敬的给荣哥倒了酒,随后抽着荣哥给点燃的香烟后问道:“小兄弟,怎么样?我大声发的炒饭,在庙街那可是响当当的。”李明一边摇着大拇指,一边吞咽着最后一口炒饭。然后说道:“老板,过几天我女朋友来香港,我们还来吃。”大声发开心的表示欢迎。随后,大声发回应着李明关于庙街的问题。
在大声发记忆里,庙街的过去并不是这样。大声发在庙街开档已经十几年,算是整条街上有资历的“老街坊”之一。他告诉李明,庙街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货品都是本港小作坊生产,本地拿货,本地销售,价格非常便宜,而来来往往的客人,则以香港人为主。“那时候的庙街,还不是一个旅游景点,就是街坊平时买东西的地方。”
通过大声发的介绍,李明了解到庙街的“平民味”,使得其极富香港地域色彩。李明心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少港片会在庙街取景:《古惑仔之庙街十二少》、《食神》、《庙街故事》、《庙街十三妹》这些内地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都以庙街为背景地。
在庙街混迹过的荣哥看来,庙街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讲香港发展的老电影。
包括庙街在内的油尖旺区,是九龙半岛最早开发的地区。荣哥介绍,“庙街”得名于一座供奉妈祖的天后庙。荣哥年轻时,听社团里的叔父们说,在四十年代的时候,九龙天后庙一带还没有填海造陆,如今的庙街不远处便是海湾,很多渔船会来这里避风。久而久之,九龙“避风塘”便声名鹊起。因为渔船众多,一些小贩便在天后庙前摆摊出售杂货商品,当货物需求量增多,市场增大后,零星的地摊连成片,天后庙前便形成了市集,“庙街”之名便由之而来。
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间,一些美军会在香港登岸休整。手头阔绰的军官会选择去对面的湾仔消费,而普通士兵则更愿意在消费低廉的庙街流连。庙街的产能因此被刺激,一些本港的家庭作坊,会依据西方人的身高体形,生产出牛仔裤、衬衣,然后送到庙街出售。这是“香江奇迹”起飞的年代。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港岛和九龙,一幢幢唐楼内,家庭作坊彻夜不息,运货的车就在楼下等着。荣哥记得,自家最早也是开制衣作坊,父母在家里生产,自己和几个兄弟姐妹推着成衣,到庙街出售。
荣哥介绍,庙街从四十年代初现,五十年代成型,主力游客已经更新过好几代。七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庙街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日本游客;八十年代,来自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客人开始涌现。而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临近回归这几年,内地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档口的摊主都开始学习普通话,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地市场。
“当时家里卖的牛仔裤,都是香港出样式,然后送到东莞去加工的。后来我发现送货要比做衣服挣钱多了,于是就开始跑运输咯。”荣哥告诉李明,随着香港的产业升级,加上成本上涨等原因,本地的制造业大部分都北上转移到了广东,“价格低,质量好,没理由不去嘛”。不少档口的摊主也表示,自己的主要进货渠道来自内地。来自广东各地工厂的产品,在庙街汇聚,然后再售往世界各地。四百米长的庙街,正是粤港经济紧密联系的缩影。
如今的庙街,一个车位大小的档口,租金约九千港币,加上租用附近唐楼的仓库费用,每天的房租成本约300港元。靠着一个卖牛仔裤的档口,荣哥的父母养活了一大家。如今,他的最小的弟弟已经在本港读大学。
大声发这时接荣哥的话茬说道:“喏,看那边的四眼仔。”听大声发介绍,四眼仔没有经历过“一人摆摊养活全家”的时代。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