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仔没有经历过“一人摆摊养活全家”的时代。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他,三年前来到庙街做生意,出售一些香港旅游纪念品。在这之前,他是名公司设计师,后来被裁员了。失业的他做过搬运工,开过货车。选择庙街,主要是因为“可以自己做老板,收工时间自己说了算。”大陆逐渐面向香港人开放以后,对庙街的影响不小,本地客人逐渐消失,来自内地和国外的游客增加,庙街从原本出售日用百货的杂货一条街,演变为出售旅游纪念品的“景区”。
四眼仔听到大声发在谈论自己,于是朗声道:“生意也要做嘛!”只见四眼仔摊开一幅画布,开始用水粉涂色。在庙街,四眼仔的档口是独一无二的,现场作画销售,主题是香港的特色地标,例如太平山、九龙城。四眼仔曾经是一名广告画家,在港岛长大。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街头广告和电影海报,都需要人工手绘。如今,四眼仔和几个之前共事过的同事一起转战庙街,一幅50公分见方的水粉画,售价只要100港元。
这时,有名印度客人前来询问一张佛像的价格,四眼仔立马用英语介绍。几个回合下来,客人还是摆摆手走了。四眼仔记得,每年的5月到10月,原本应该是庙街的旺季,“人挤人,每个人双手都拿满了袋子。”回归庆祝期间,港铁会出于安全考虑严管了一部分地铁站,这让紧挨着佐敦站的庙街受损不小。
,!
客人稀少的时候,大生发就一个人坐在餐桌看报纸。在庙街十几年,他见证过很多“造富神话”,比如旁边开档的某某,因为认准了某一种商品,不断加大产量,一下子致富;也见过有人挣了钱便拿去赌,欠下高利贷,不得不连夜“跑路”。
庙街,从来不缺挑战和故事,但现在,传承似乎成了一个问题。
大声发的女儿马上就要考大学,对在夜市炒菜没有什么兴趣。“随她去了,她:()篮球梦之挥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