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车驾西出函谷关,修道的苏云体会到了当年老子的感觉。
昔日老子倒骑青牛出函谷关,创下《道德经》这一部着作。
《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道家文化最核心的精髓,后来他的弟子总结了他的思想,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理论。
亲身体会了一遍西出函谷关的感觉,苏云感觉在道义上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离开长安的时候是春天,正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再一次给“道”附上了新的定义。
……
这次出发是去看看师傅,顺便看看韩信过得怎么样。
自从长安救下韩信后,一别就是八年,韩信也已经40多岁了。
这么多年来,吕后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韩信,之前,苏云在北军中做中尉,就曾接到过吕后寻找韩信的命令。
当然了,给苏云下的命令是悄悄寻找,毕竟大汉朝早就公开宣布过,韩信已经死了的消息。
这么多年来,这似乎已经成了吕后的一个心结,不知怎的,吕后总是觉得韩信就是没死。
苏云不得不承认,女人的第六感真的很准。
在走出函谷关后,苏云对“道”有了新的理解,在马车上就开始感悟了起来。
他感觉,似乎又突破了……
他终于体会到师傅所说的机遇,这要比长久的修炼提升快得多。
——————
经过近一个月的疾行,苏云赶到了下邳郡。
这便是昔日黄石公老先生隐居的地方,张良便是在这里给黄石公老先生捡鞋,从而获得了《太公兵法》。
打发走了驾车的车夫,苏云按照师傅的指引,找到了黄石公隐居的山林。
群山重叠,有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一般,真是绝佳的避世场所。
层层深入,之前的群山汇聚成了一座大山,原来苏云眼中的群山,只是在云雾衬托下,一座山所产生的不同幻象的影子。
按照师傅的指引地图上山,复行二三里,大雾渐渐散去,眼前的景象变的清晰了起来。
蓝天,山林,溪流汇成一河潺潺;
野鹿,鸟啼,远处一人若隐若现。
苏云走上前去,原来是一个中年人正在砍柴,苏云想要上前搭话,那中年人恰巧转过身来。
那中年人打量了一番苏云,随即露出一副惊讶的表情;
“苏云!”
“你是……”
那中年人惊喜的指着自己,“是我,我是韩信啊,韩信!”
他留起了邋遢的胡子,没有了昔年威风凛凛大将军的感觉,反倒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中年人,以至于刚见面,苏云都没有认出来。
八年时光匆匆,韩信也已经不复最好的年华了。
“兄弟啊,八年啊,我都老的不成样子了,你怎么一点没变啊?你不会和你师傅一样得道成仙了吧?”
来见韩信,苏云并没有在化妆,毕竟韩信知道师傅的仙人身份,不必隐瞒;而且妆化起来挺麻烦的,还不舒服。
久别重逢,苏云这真的很开心,“说仙非仙,说人非人,要说仙人,亦是差一步啊!”
在山下时,苏云买了两坛好酒,毕竟兄弟相见,肯定少不了这玩意助兴。
……
苏云运行内力,很快就帮韩信劈好了柴,韩信倒也不惊讶,毕竟当年也是被神仙救过的,他见识过神仙的手段。
用藤条绑上,兄弟二人一人背了一捆,朝着韩信家中赶去。
苏云一路上跟着韩信,来到了一座小木屋外。
破落的小木屋却打扫的很干净,可以看出,韩信似乎并不甘心这种生活。
“来来来,别站着了,有坐垫坐下聊吧。”韩信说完,递过来一个坐垫,“多亏了你给的十两金子,我们在后山开了一片地,如今长势很好,够我们父子二人生活的。”
苏云看着他的打扮也的确不像野人,看来生活主要还是靠种地,不是只靠打猎。
“你师傅老人家这些年也没少来看过我们,只是待不了多久就走了,留他也留不住,说是云游四海。
对了,先吃饭,吃完饭后啊,带你去见一个老朋友,相信你一定感兴趣。”
苏云不说话,一直听他在这絮叨,的确很享受。
“父!今天在山上逮了一只野兔子,今天咱父子俩有口福了!”
一个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