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平的话,刘恒虽有所思考,但并没有放在心上。
刘恒需要提拔一批年轻的新人来对抗朝中的旧人,况且陈平一走,朝中就更缺人了,刘恒是不会处罚贾谊的,只会对他更加恩宠。
苏云也没有多劝,有才华又自负是很正常的事情,要劝也得去劝贾谊,而不是劝刘恒。
在和刘恒商讨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细节后,苏云便下去了。
等陈平就走了,当初的“三巨头”可就剩自己一个人还在朝中了,自己的工作量可要成倍的增加了……
……
吕后去世,按照礼节,朝廷的诸侯王要派使者进京。
正好刘恒想要询问些吴国的具体情况,便下旨让刘濞进京朝见。
巧的是,当时刘濞手头有些忙,可他又不敢不去,于是派了自己的丞相和世子刘贤前往了京城。
自己的丞相负责汇报事务,自己的儿子就代表了吴国的身份。
此时的刘贤是吴国的世子(当时也叫王太子),足以代表吴国的身份了。
可这刘贤从小就仗着自己是王太子,目中无人、嚣张跋扈,几乎是无人敢惹。
刘濞也没想到,自己精心培养了多年的王太子,这次进京居然丢了性命……
……
当时的吴国实力还是挺强的,本来强大的齐国、赵国被拆分,梁国、淮阳国也换成了刘恒的儿子,诸侯王中最有实力且刘恒管不住的,也就当属吴王刘濞了。
当时吴国可是极为富庶的,有三郡五十三城,人口有100万往上。
要知道,刘濞所掌握的吴国地区,在秦末大乱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百姓的生活一直不错。
刘恒刚登基的时候,为了改善民生,允许民间自由铸造钱币,并开放了山林川泽。
这些措施刚开始很好,矿产、渔业、造盐等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当然,正是因为这项政策,吴国也渐渐成为了天下最富庶的诸侯国。
因为当时吴国的资源很丰富,号称“煮海水能贩盐,挖山土能成矿”,吴国制造的铜钱和盐遍布整个大汉境内。
刘恒的初心是好的,是想开放民间自由贸易,让百姓能够多一条生活的路子。
可当时让大多数诸侯国钻了空子,他们趁机垄断了贩盐和炼铜,百姓自然不敢和诸侯王抢生意,他们又不懂这些,最后骂的还是朝廷。
相当于刘恒出发点是好的,但下面的诸侯王钻了空子,刘恒最后还要挨百姓的骂。
也就是说,此时的吴国还是很强劲的,刘恒也不想得罪,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
刘恒下诏让刘贤住在太子刘启的大殿旁边,不让他住在宫里吴国的官邸。
可以说,给足了吴王刘濞面子。
————————
对于历史上,刘启砸死吴王太子的事情,苏云是知道的。
毕竟因为这个事,刘启还被大家调侃为“大汉棋圣”。
这不仅让皇家丢了面子,而且还为后面刘濞的造反提供了借口。
苏云是想阻止这个事情发生,但这是人家皇家的事情,苏云总不能拦着两个小孩子,不让他们一起玩吧?
苏云是外臣,这是人家的家事,自己又不好插手;
况且又因为自己的穿越改变了历史,不知道刘启和刘贤还会不会发生冲突;
要知道,吴国的使臣进京朝见,还要汇报工作,至少会在这呆一个月。
如果发生冲突,又会在哪一天?
总不能没事就跑到两个小孩子的宫里去吧?
苏云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加课!
刘贤进京后,苏云下午就不走了,也给刘启授课;
这样刘启以后就要上一整天的课,没时间和刘贤一起玩了。
苏云:我真是个小机灵鬼!
……
对于苏云要给刘启加课的消息,刘恒倒也没多想,毕竟谁会往避免儿子砸死吴王世子而加课这方面想?
对于云哥积极工作,刘恒肯定是赞同的,表扬加调侃了一波云哥。
苏云只能心里暗叹:“云哥也不想那么累啊!都是为了你们老刘家啊!”
还是和往常一样,苏云早上来授课,授完课后和刘启一起吃午饭。
刘恒刻意嘱咐的,让儿子刘启和云哥吃的是一样的。
一是对云哥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