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月,何至于此啊?”
他当初就是听了这个消息,这才想去投军的。
至于为什么没有直接北上,而是往西而去。
那是因为他听说河东兵,比他们这边的节度使麾下兵马,要守规矩一些。
当然了,韩坤也知道,所谓的守规矩,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河北这边的都是平原,正面对上契丹骑兵,哪怕是韩坤这个愣头青,同样有些犯怵,所以他决定前往河东。
那边有雁门天险,地形也不利于骑兵突袭,相对来说,立功还是比较容易的。
他是去杀敌立功的,可不想在平原上成为对方骑兵练骑砍的靶子。
可现在不同了,他敏锐的感觉到,老家那边可能有危险。
这才迫不及待的跳出来,想搞清楚北边的情况。
“这还能有假?我们有兄弟在那边,日前栾城(今河北栾城西)被契丹占领,朝廷粮道、退路尽皆被断,这还能有假不成?”
在场的其余人等,同样一一附和,表示这位老哥的信息准确。
平时他们都是跑商路的,也就是北边大战,商路不通,这才尝试走白陉,去河东碰碰运气。
而这鹿台镇,正是进入白陉前的补给站,否则也不可能遇到这么多走南闯北之人。
韩坤只觉得要坏了,朝廷几乎调集了河北所有能战之兵。
要是滹沱河战败,说不定契丹会长驱直入,到时候,他老家那边可就完了。
不行,不能在这待了,他得连夜赶回去通知家人暂避才行。
韩坤回来将事情和知小年他们俩一说,两人当即表示,愿意把马匹贡献出来,卖掉,给他当盘缠用。
之前桃夭夭在潞城之时,一共买了四匹马。
这些马后来并没有卖掉,而是暂存在客栈之中。
桃夭夭走了,马却是留下了,兴许是她觉得没必要为了马专门回来一趟吧。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卖掉三匹马,留给韩坤做盘缠。
其实说是盘缠,也是给他安顿家人用的,这点韩坤心知肚明。
“两位无需如此,韩某家中略有薄财,只是外出匆忙,略显落魄而已,马匹两位就自己留着吧。”
“山高水长,值此一别,后会有期!”
两人也随即起身回礼,“后会有期!”
目送韩坤骑马离去,两人这才对视一眼,开始聊起自己的事情。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桃姑娘走了,韩兄也走了,不知小道长何往?”
“小道师命在身,须上华山云台观,拜谒我家师叔,之前稍有耽搁,眼下年关将至,还是要加紧赶路才是。”
知小年的意思,自然是能在年前赶到华山最好。
要是赶不上,上元节前赶过去,也是可以的。
想想离这年关还有个把月,应该是可以赶到的,毕竟自己现在还有马匹代步。
身上也有了些许钱帛,赶路速度应该会大大加快才是。
“对了,书生,你有什么打算?”
“我?朝廷明年春闱,我打算去开封参加,说起来可笑,出门前,王某还想着凭借手中三尺剑,胸中万卷书,进可辅佐明君,平定天下,退可临江垂钓,明月清风,不成想……”
在王文伯的叙述中,知小年也算是对他一路经历,有了些了解。
原本怀揣着胸藏万卷书,游学万里路,眼观万民情的崇高理想。
不成想,世道之乱,给他狠狠上了一课。
先是越到劫匪拦路,胸藏万卷书完全用不上,最后还是用手中宣德剑,以德服人,这才让那些个拿着锄头的劫匪心服口服。
原本想着游学游学,自然是游历加学习。
可谁曾想,一路走来,尽皆武夫当道,学舍凋敝。
别说找个人交流学问,就算是给孩童启蒙,人家都不要。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读书认字,不如斧凿精通,四书五经,不然柴米油盐。
处处碰壁之下,乃至于王文伯都有些怀疑人生。
再加上桃夭夭的这一遭,让他感觉,或许这个时代,就是属于暴力的时代。
自己也应该参与到最大的暴力组织,朝廷体制里边。
“嗯,去试试也好,当官还是挺靠谱的。”
原本王文伯还以为,知小年会唾弃他这种为沉迷世俗红尘的想法,没想到他竟然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