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那些自幼饱读诗书之士子,竟不如我等这寒门出身之人,那要之来何用?”
“在我贾诩看来,有真才实学者从不惧竞争,惧之者皆无能之辈。”
言罢,贾诩目光森冷地扫向杨修与祢衡,满是挑衅之意。
此时,荀彧如何还瞧不出这是曹操预先谋划的一场好戏。
只是他受身份所限,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亦要坚持一番。
否则,他回去无无法面对颍川士子的诘问。
荀彧面容故作凝重,再度劝道:“主公,招贤诚为重要,然亦不可不顾大义名分与各方势力之平衡。望主公斟酌再三,切勿因一时之急而坏了长远之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曹操一直沉默不语,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手中轻轻转动着一支竹简,眼神深邃难测。
他心中清楚,这是一场关乎自己未来大业根基的重要讨论。
堂下众人,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背后的考量。
而他必须做出一个能平衡各方、又有利于大业发展的决断。
这时,鲍信拱手出列,沉稳说道:“主公,末将以为,文若与奉孝之言皆有道理。”
“世家之力,举足轻重,长久以来为朝堂贡献诸多贤能,于地方的安稳经营功不可没。”
“但如奉孝所讲,值此乱世,仅依赖世家选拔人才,犹如杯水车薪,若能广纳四方贤才,必可为我们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无尽智慧与力量。”
“或许,我们可以寻得一个两全之策?”
对于鲍信,曹操还是十分信任与感激。
平定黄巾军之乱,若没有鲍信的拼死相救,‘曹操’坟头草怕都有三尺高了。
只是,鲍信不是应该在与黄巾军作战中,为救‘曹操’战死了吗?
却不知在这个时空,为啥鲍信还安然无恙?
曹操心中疑惑,总觉得这个时空的东汉,似乎有点不太一样。
“允诚,你可是有两全之策了?”曹操含笑点头,目光中带着几分期待,示意鲍信继续说下去。
鲍信略作思忖,接着道:“属下以为,主公可在遵循汉制的基础上,巧妙拓宽招贤路径。”
“对于世家子弟,仍依察举旧法举荐,与此同时,增设专门的举荐途径。”
“例如地方贤达、军中将领,均可举荐才能出众者,量才而用,用或不用,全在主公意愿。”
“而无人举荐的世家子弟,以及寒门或普通子弟,则不分出身贵贱,亦不需人举荐,皆可应‘招贤令’而来。”
“这些人,则需要经过主公亲定的才学、谋略等严格考核,方可为我们效力。”
“这般行事,既维护了世家的颜面与利益,又能将那些隐匿于民间的寒门贤才招致麾下,主公意下如何?”
:()三国,我曹贼,爱江山更爱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