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青麟逐渐适应在这方世界的生活,再也没有了社畜的九九六,没有了五加二、白加黑,没有了没日没夜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日子一天天是过的极其有规律。
他每日早起练功,白天便跟学着根叔处理田地里事务,闲暇时则阅读《三国演义》,增长见识。
夜晚来临,卓青麟时常会仰望星空,眺望黑夜里的星辰,思念原世界中的亲友。
就这样,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一早鸡鸣三遍,起床去自己的水洼地里劳作,在水洼地里舞锄头,一舞就是两时辰;早餐过后当一天孩子王,带着蹦蹦跳跳、说说唱唱又一天;晚餐时给大家伙讲评书,在嬉笑怒骂中又一宿;过后参加村里的广场夜生活,前边评书说的有多欢,过后就被操练的有多惨;最后被根叔一顿揉按捶打,被收拾的欲仙欲死。
每天的生活过得那可真是极其充实呀。
瞧那水洼地里的南瓜秧苗,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一般,仅仅几日下来,便已如同调皮的孩子般迅速爬满了整个坡地。那些偶尔绽开花朵的南瓜花,宛如璀璨的黄金般黄灿灿的,就像是特意点缀在这片绿色世界中的精美饰品,熠熠生辉。
再看那水芋和荠荸,它们生长得极为旺盛,已然长得有筷子那般高啦,每一棵都呈现出碧绿油青的色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翡翠。尤其是水芋的叶子,仿佛被施了魔法似的,逐渐撑开,变得有手掌般大小,宽大而又厚实,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浅水泊里的茭白呢,更是长得飞快,早已齐胸高啦。那碧青的叶片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宝剑,笔直地射出水面,仿佛在向世间万物展示着自己的坚韧与不屈,宛如剑草在询问苍生世事,那拔剑时的迷茫与坚定交织在一起,令人感慨万千。
还有那抛撒的莲子,如今也已经撑开了伞盖,仿佛是一个个小小的遮阳篷。清晨的露珠在上面滚动,宛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滚落玉盘,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各种庄稼们都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给人带来满满的希望和元气,让人忍不住对未来充满期待。
而村里的变化更是明显,在村后山,被伐木工新开出的大片空地上,新建了一座一排六开间的大排房,屋前是一座大操场,这是新开的剑门学堂。
可惜学堂目前光有学生,没有老师,还停留在学前预科班阶段,而卓青麟开办的剑门村托管班,也从村口搬到了这儿。
晚上说评书的活动则搬进了升级后的食堂大厅,可以让百多号老爷们站着边拱食、边听书、边感悟,一举多得;村里已有不少人通过听评书增加了技能点了,这是真有效啊,卓青麟是满满的成就感,在村里的地位那是蹬蹬往上涨,行走的技能增长机,那是人见人爱啊。
学堂西边那座崭新的两进四合院,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这座四合院作为医馆建筑,其古朴的气息仿佛能穿越时光,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走进四合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扇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坚固的大门,门楣上刻着精致的花纹,彰显着主人家的品味与底蕴。入门后,是一方宽敞的庭院,庭院中央摆放着几盆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斓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芬芳。
那名初级医生——中医郎中卓纳参,此刻正忙碌地穿梭于各个房间之间。他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袍,腰间系着一根黑色的腰带,长发束起,露出一张饱经沧桑但却十分坚毅的脸庞。他那双深邃的眼睛中透露出一种医者特有的慈悲与睿智,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老中医医经 60 岁开外,他的胡须花白如雪,宛如一根根银丝般闪烁着光芒。他虽然身形清瘦,但眼神却十分有神,炯炯目光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经验。他是卓家纳字辈的后裔,继承了家族的医术传承,不仅能够准确地把脉,判断出病人的病情,还擅长治疗各种跌打损伤等疾病。每当有病人前来就诊,他总是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讲述,仔细地观察病人的症状,然后凭借着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开出最合适的药方。
除了看病之外,这个四合院还兼作药材收储仓库。村民们将采集到的生药送到这里,用贡献点进行交换。卓纳参会亲自对这些生药进行一些初步的加工处理,比如清洗、切片、蒸煮、晾晒等。他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道工序,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经过他的精心加工,那些原本粗糙的生药变得更加纯净、精细,为村里新增了一条重要的财路。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村长卓不凡的大力支持。他深知教育和医疗对于村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