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山通过升乡这一重要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步,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建筑任务之繁多简直超乎想象。关键且紧急的功能性建筑需要立即投入使用,因此相关的施工图纸得以迅速具象化呈现。
然而,对于那些较为普通的建筑而言,可没有如此充裕的资源可供肆意浪费。于是乎,振东建筑队顺理成章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机遇,并正式更名为卓山建筑队。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这句古老的谚语所言极是。
恰好在这个关键时刻,振东建筑队内部出现了人员分布上的变化。除了仍有十余人留守在交河镇与回龙乡,不辞辛劳地继续从事着各项建筑工作外;还有另外十来号人此番随卓振东一同踏上归程,回到了卓山。
这一次重回卓山,对于建筑队来说可谓意义非凡。因为在此之前,卓振东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邀请卓不凡代表卓山乡,以人力以及卓山一乡的业务订单作为资本入股建筑队,所占股份高达 35%。然而,他们仅仅保留对建筑队的监督权,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事务管理工作。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卓山迎来了一次罕见的人口大爆发。面对这样的机遇,振东建筑队果断地抓住时机,迅速进行了改组和扩编。原本规模不大的建筑队一下子增加到了足足六十人!其中,真正投身于卓山乡建设事业中的正式队员数量更是惊人,竟然达到了整整五十人之多!
随着人员的扩充和实力的增强,振东建筑队无疑成为了卓山乡建设领域中的一支强大力量。他们肩负着改善乡村面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任,将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口碑,他们顺利承揽下了回龙乡和卓山乡绝大多数的民用住宅建筑业务,成为了当地建筑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此外,卓武邦受其老父卓诚新所托,精心策划并成功创立了一个规模较小但颇具潜力的家族投资基金。此基金通过广泛筹集资金,最终汇聚了多达 2500 两白银,并以此作为资本趁着建筑队改组,投入到了卓山建筑队之中,一举获得了该建筑队 25%的股权份额。
这些银两的来源可谓五花八门,但主要还是来自于各个家族成员自身闲置的资金。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将手头的闲钱存入这个家族基金当中。而卓诚新则亲自出马,肩负起了代为投资理财的重任。与此同时,罗英被委以管理账目之职,确保每一笔收支都清晰明了,以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中发展。
在卓山建筑队所持有的这 25%股份里,卓诚新个人占据了 2%的比例。卓武邦夫妇以及卓向南则代表着那些尚未团聚的其他家庭成员们,共同持有 13%的股份。此外,卓绍西、红袖以及青龙、青虎、青牛等人各自均拥有 2%的股份。至于卓振东夫妇,则携手共同持有建筑队 35%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卓青麟在得到父亲卓振东和母亲邓金娥的大力支持后,再加上他凭借自己售卖南瓜所赚取的收入,好不容易凑足了整整 500 两银子。于是,他代表着自己以及两个子女,购入了振东建筑队 5%的股份。不过由于尚未成年的原因,目前这部分股权暂时交由父亲卓振东代为持有。
就在这个时候,卓山建筑队正在卓山各地紧锣密鼓地展开工作呢!他们经过精心安排,被巧妙地划分为 5 - 7 人为一组的小分队,每个小队还搭配了十来个热情洋溢的村民一起合作。这些小队各自负责一个小型工程项目,就像繁星点点般散布在卓山的各个建筑工地上。大家都鼓足了干劲儿,争分夺秒地赶着工期。
要知道,现在可是农闲时节啊!所以,卓山乡这会儿简直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传来一阵又一阵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叮叮咣咣”声。
毫不夸张地讲,整个卓山乡犹如在一夜之间完成了一次华丽蜕变,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规模极其宏大的超级工地!在这里,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各种施工场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画卷。
看呐!这边一群工人正热火朝天地修建着水利设施,他们或是挥舞着铁锹深挖沟渠,或是搬运着沉重的水泥管道,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滑落却顾不上擦拭一下;而在不远处,另一群人则在奋力地挖掘河道,挖掘机轰鸣作响,泥土飞扬,工人们喊着整齐的号子,齐心协力将河道挖深拓宽。
再瞧那边,一些人手持电锯,熟练地砍伐着树木,伴随着“嘎吱嘎吱”的声响,一棵棵大树轰然倒下。随后,这些木材被运往附近的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