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看到鹏楼的动作,衙门外倒是来了个喊冤的人。
翼泉是土生土长的修备县人,
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再往上还能推几百代就生活在这里了。
自打出生就没离开过修备县,在他的认知里:天下就是修备,修备就是天下。
国家承平日久,人民生活也愈发的富足,但凡有余力的都在想办法让自己的后辈读书识字。
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自己一般,做一辈子的睁眼瞎。
斗大的字儿不识一箩筐,让他们本就不顺畅的人生道路又多了几分崎岖。
只能肩扛不能手写,总归容易让人看轻。
以前是没有办法,现在有希望了。
国家的教育体制愈发的完善,花点小钱送自己的孩子去认认字儿,学点文化也是极好的。
子孙后代不要再和自己一样当个文盲,被人糊弄了都不知道。
不过他们的理想最高也就是这样了,至于考个秀才公,甚至中状元,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秀才,状元都是文曲星下凡,是前世注定好了的,是几辈子才能修来的福分。
自己一个苦哈哈,哪敢有这般的奢望?
你看,其实百姓的要求很简单,并没有那么的难以满足。
大秦的疆域实在太大了,就算做到了教育全免。
可农耕社会人力不足是铁一般的事实。
半大的小子送进私塾,是对人力的浪费。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整天坐在学堂啥活儿不用干,每天还不少吃。
这让本就严重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如何承受的住?
要是在农闲时上学还好,可问题是读书的时间和农忙高度重合。
对急缺劳动力的家庭来说,把人力“浪费”在学堂是极其不划算的。
不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可多一分力就多一分收成。
农耕事关生死,读书是以后能好些,但是好的也有限。因为仅仅只是简单的识字对生活的帮助并不会特别的大。
当切实的需求和日后的美好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选择是一点儿也不困难的。
因为未来再好,只是个期望。
而误了农时,使得收成减少,那么一家人的生存都可能受到威胁,这可来不得半点马虎!
因此尽管大家对知识充满了敬意,可出于现实的考虑,依旧有很多的家庭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家务农。
翼泉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父母是家中的壮劳力。
爷爷有四兄弟,行三,生了翼泉的父亲和两个姑姑。
大爷,二爷的子女要么中途夭折了,要么死于边疆。
四爷爷一生孤寡,没有娶亲。
翼泉的父母生了三女一男,他是这个家族的独苗。
因为年龄相差巨大,翼泉出生的时候,几个姐姐都已经许了人家了。
等到他能为家庭出力的时候,姐姐们都已经出嫁了。
自古“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几个姐姐虽然嫁的都不远,可农忙的时候谁家都缺劳动力。
别人自己的小家庭也要忙,再说都是强中强收的关键期,每个人的体力消耗都非常的大。
等姐姐姐夫们忙完自己地里的活早已经是精疲力尽了,这时候的他们就算想帮忙,又哪里还有力气呢?
都是清苦人家,终年的忙碌不过混了个温饱而已。
没有充足的肉食补充,谁的没办法长时间的强力劳作。
翼泉的父母两人要养活7个老人外加一个半大的小子,在农忙时节根本忙不过来。
那该怎么办呢?
父母把目光投向半大的翼泉,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再小的劳力也是劳力呀!就这样,翼泉的求学路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在偏远的县城这不是个例。
肚子永远比脑子重要!
虽然可惜,却又无可奈何......
翼泉很羡慕村里能上学的孩子,可随着慢慢长大,这份羡慕也就淡了,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别人的生活羡慕不来,自己的幸福别人也体会不到。
没有好与坏,各有各的苦乐罢了!
生活终将会给予你应有的责任:‘柴米油盐,妻儿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