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朱标看在眼里。
此刻的他,显然已经意识了什么。
那日父皇出去一趟之后,回来立马改了抵御倭寇之策。
书店。
父皇一定是去了书店。
难怪父皇会如此信任那个年轻人,那个年轻人还真是神秘莫测啊。
不过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朱标想通了一些东西,但仍旧还有很多疑惑。
和朱标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刘基。
此时朝堂中低声议论纷纷,而刘基却是一语不发,面露思索之色。
朝堂中一阵议论之后,一个人站了出来。
正是御史中丞涂节。
涂节站出来道:“皇上,臣有些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但说无妨。”
得到了皇上的这句话,涂节便放开了说:“皇上,曹国公是我朝数一数二的武将能臣,他去剿寇那自然是百战百胜,可是,曹国公不可能一定盯着那里,曹国公一旦回朝,沿海的倭寇是不是会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
“臣说的话可能有点泼冷水,还请皇上恕罪。”
涂节的这话一出,朝堂的低语声更盛了。
许多大臣更是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涂节的说法。
胡惟庸更是暗暗给了涂节一个肯定的眼神,很显然,他相当满意自己这个心腹刚刚的表现。
“涂大人此言差矣。”
没等朱元璋开口,李文忠便站出来道:“此番剿寇历经九次战斗,其中朝廷的军队只参与了其中四次,其余五次,皆是以地方官兵与百姓为主,其中一次战斗,更是只有当地百姓和商人们参战。”
这话一出,朝堂间的低声议论声戛然而止。
举殿好像被定格住了,就连呼吸声都仿佛停止了一般。
过了好一会,议论声才再次响起。
“什么?以地方官兵与百姓为主?”
“真的是这样?”
“地方的官兵和百姓能杀出这样的伤亡比,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所有大臣都有些懵。
这简直将他们的认知完全颠覆过来。
倭寇什么时候成了软柿子了?当地官兵也就算了,就连百姓和商人都能将他们拿捏住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文忠继续道:“禀皇上,按照您的吩咐,现浙闽等沿海各州府,各乡各镇皆已配备由青壮年组成的抗倭队伍,操练您授予的阵法,并且设立杀寇奖励机制,提倭寇人头极其佩刀者可得奖,民众的抗倭情绪高涨,现在沿海的倭寇已经几乎被杀绝了。”
李文忠的话,让举殿的大臣再次愕然。
他们有的已经听出了其中的玄机。
阵法?
皇上授予的阵法?
看着这是剿寇的关键所在啊,可究竟是什么样的阵法,能够让民众都能对抗起凶残的倭寇来了,而且还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战绩?
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不少大臣,都是想着等今天李文忠归来的战绩,进而劝谏皇上重新采纳当初被众大臣认可的海禁防守之策。
但是现在,如此惊人的战绩摆在面前,谁人还敢多言语半句?
他们想以事实为依据,但事实却狠狠打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刚刚被推出来质疑的涂节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悄悄的退回到队列当中。
而李善长和胡惟庸脸色同样不好看。
他们眉头紧锁,到现在脑袋还是有些发懵。
看着举殿懵逼的大臣们,朱元璋脸上是不加掩饰的得意。
朱元璋微笑的扫视了一眼,中气十足的开口道:“以后不会有倭寇之患了,知道为什么吗?”
朱元璋已经学会了朱辰的那一套自问自答。
等举殿的大臣答不出来,眼巴巴的聆听的时候,朱元璋这才开口道:
“因为,一拳打开,百拳不来。”
这话一出,所有大臣再一次目瞪口呆,被朱元璋给震惊到了。
这话他们是第一次听。
但是如此霸气且充满哲理的话语,他们第一次听就已经深感震撼了,可想而知这是一句足以流芳百世的话语。
在场的几乎都是经年老臣,自然明白这话中蕴含的道理。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是懦弱求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