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一段时间没有来书店了。
朱辰也没有奇怪。
毕竟自己之前给的东西有点多,红薯,蜂窝煤,还有之前的纺织,确实是需要不少时间去消化。
朱元璋他们不来的这段时间,顾敏倒是偶尔会来。
不过她并没有再问起那些书画古玩的事,而是很安静的看书,她真的是来看书的,偶尔跟朱辰聊上两句。
一来二去,两人也算是熟悉了。
不得不说,科考队的博士后知识还是很广博的,朱辰也经常向她请教。
现在天气已经转冷,今天外面还下了雪。
店门蓦然打开了。
“请进。”
朱辰招呼了一声,抬头一看,不是顾敏,竟是朱元璋,而且这一次刘基也来了。
“是老……老黄啊,来来来,坐。”
朱辰把三人请进屋,然后去泡了一壶热茶,然后来到书桌前坐下。
外面很冷,而屋内却是暖烘烘的。
“怎么这么久没来,是很忙吗?”
“啊……对,确实是挺忙的,早就想过来了,一直抽不到时间。”
朱元璋说的倒也不是场面话。
这段时间里,刘基忙特区,朱标忙赈灾,而他则是忙于朝中各种事务以及蜂窝煤。
朱辰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那今日过来,是看书,还是有什么事吗?”
“确实是有些问题想要跟朱先生请教一下。”朱元璋并没有避讳什么,开门见山。
“但说无妨。”
朱辰云淡风轻的开口,这在朱标和刘基看来颇有几分世外高人的味道。
之前他们对朱辰还将信将疑。
但是经过了这半年多的接触,特别是各自去完成特区和赈灾的工作之后,他们对朱辰已经几乎是完全信任。
只是他们一直疑惑,这个学识广博充满奇思妙想的年轻人究竟从何而来?
他们也问过朱元璋,不过朱元璋的回答更像是搪塞。
这时,只听朱元璋道:“朱先生,是这样的,你说咱们如果真的在大明开辟出一个特区来专门搞纺织,现在地主乡绅和佃农也都开始参与进来了,纺织产业也开始铺展开来,可是棉花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你上次说的殖民,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做到,那么现在纺织的摊子铺得越大,到时候一旦出现棉荒问题岂不是越严重?”
朱辰听罢,陷入了沉默。
确实。
现在就让大明去殖民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朱元璋能够按照他的想法去成立一个特区,已经是非常大的改变了,如果不是朱元璋看了他大明以及后世的历史,有了壮士断腕般的决心,你就算是说得天花乱坠,朱元璋也不见得会做出这么大的改变。
沉思了好一会。
朱辰问道:“现在的合作方式是怎么样的?”
朱元璋看向刘基。
朱辰大概猜到,朱元璋应该是派刘基去主持特区的相关事宜了。
刘基回道:“和之前的差不多,还是由朝廷提供纺纱机和织布机,不过现在是把机器交给地主乡绅,让他们去组织生产,然后生产出来的布再由朝廷回收,然后统一分配给各大布行销售。”
朱辰点了点头。
这样的合作方式听起来还算是合理,但却不是最优的合作方式。
“朝廷出机,并且负责销售,朝廷虽然能够从其中获取一部分的利益,但其实承担了主要的风险。”
“一旦出现棉荒,那些地主乡绅还有织户们大不了就不生产了,反正他们的机器也不要钱,直接回归老本行,继续种地。”
“但是朝廷不行,朝廷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如果戛然而止,那么将会蒙受相当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信心上的打击,以后再想要推动这件事的发展就难上加难了。”
这话让朱元璋三人深以为然的点头。
变革从来都是困难重重,一个问题解决不好,可能就前功尽弃。
历史上,很多改革都是这样无疾而终。
朱标这个时候开口道:“那如果朝廷从明年开始,勒令百姓多种棉花,是不是可以解决棉荒的问题?”
朱辰道:“你是说改稻为棉吗?”
改稻为棉?
这个词语用得倒是很贴切。
朱标一怔,点了点头。
朱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