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日马不停蹄的跋涉,穿越崇山峻岭,踏过黄沙漫漫,一身风尘仆仆的谢六,终于赶到了那巍峨耸立的铁云关。铁云关,作为边疆重镇,其城墙高耸入云,关隘险峻异常,乃是大懿王朝抵御外侮的坚固屏障。此时,谢六心中揣着圣旨,肩负着皇命,心中既有忐忑,又有豪情。
在入关口,他亮出了那御赐的金牌。他向守关将士说明来意,言辞恳切,神色庄重。通报之后,不消片刻,两位二品上将军便联袂而来,他们身披铠甲,威风凛凛,步伐稳健,眼中闪烁着对皇权的敬畏。
见到谢六,两位将军没有丝毫迟疑,立马拱手行礼,齐声高呼:“拜见钦差!”声音洪亮,响彻云霄。谢六此时只是三品御前带刀侍卫,但御前侍卫与御前带刀侍卫之间,那“带刀”二字,便是天壤之别,象征着在皇帝面前的殊荣与地位。更何况,京官出京,自然带着皇城的贵气,再加上谢六此次是奉旨而来,身负钦差之职,更是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谢六见状,也不摆谱,赶忙回礼,客气地与两位将军打过招呼。随后,他从怀中掏出了在白兰城接旨时,传旨太监奉皇命转交的御赐令牌。他高举令牌过头,令牌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大声道:“皇帝陛下御赐金牌在此!见令如朕亲临!陛下有口谕!”
众人闻言,皆是一凛,因身着军甲,不便行全礼,便立刻全部单膝跪地,抱拳听旨。谢六清了清嗓子,朗声宣读圣旨:“大懿皇帝宣:此次护送高句丽使团,上将军罗赋为正使,御前带刀侍卫谢六为副,着三百燕云铁骑随行。沿途可酌情行事,允尔等生杀之权。望卿不负圣恩,不堕皇威。钦此!”
圣旨宣毕,众人齐声高呼:“臣,接旨!”声音坚定有力,回荡在铁云关的上空。
罗赋等人接旨后,见谢六并非那种恃宠而骄之辈,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意。他们便与谢六相互熟络起来,言谈间甚是投机。随后,一行人便向早已备好酒席的守备将军府行去,准备在宴席上共商护送高句丽使团的大计。
守备将军府内,灯火辉煌,酒宴正酣。厅堂之中,长桌横陈,佳肴满桌,美酒飘香,一派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宾客们或举杯共饮,或低声交谈,皆是兴致高昂,喜气洋洋。
在这欢腾的氛围中,谢六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他端坐席间,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一股子质朴与坚韧。当侍者手持酒壶,依次斟酒时,谢六轻轻抬手,客气而委婉地说道:“在下实在不善饮酒,还望各位见谅。”言罢,他微微低下头,脸上泛起一抹不好意思的红晕,仿佛是为自己的不合群而感到些许歉疚。
然而,座中的两位将军却是豪爽之人,他们非但没有因此为难谢六,反而对他的这份坦诚与真挚大为赞赏。罗赋哈哈一笑,声如洪钟,说道:“谢大人,不喝酒便是不喝酒,何须如此客气?我等武人,虽爱酒如命,却也最敬重那些真性情之人。”
杨忠进也附和道:“正是正是,谢大人能如此坦诚相待,实乃难得。来来来,咱们不聊酒事,且谈谈你那问道剑山的英勇事迹如何?”
谢六一听,心中不禁一暖。他自幼生活困苦,身边鲜有朋友,更未曾与人如此亲切地坐谈过。如今被两位将军当面夸赞,心中既是惊喜又是羞涩,脸上顿时红得像个熟透了的苹果。两位将军见状,更是觉得谢六是个妙人。他们相视一笑,哈哈大笑,那笑声中充满了对谢六的喜爱与赏识。
席间,灯火通明,烛光摇曳,映照着一众将士与宾客的脸庞。罗赋将军,身披铠甲,威严中透着几分儒雅,他举杯轻酌,目光却落在了座中的一位人物身上——那便是此次从边关护送高句丽使团至京都的钦差大臣,御前带刀侍卫谢六。
“谢大人,”罗赋将军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关于此次护送高句丽使团的重任,您贵为钦差,可有何指示或安排?我等自当竭力配合,确保使团安全无虞。”
谢六闻言,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谦逊又有自信。“罗将军言重了,我谢六虽承蒙皇上恩典,忝为钦差,但实则武功尚可,做个随团保镖倒是绰绰有余。至于带兵之道与邦交礼仪,我实乃一窍不通,全凭罗将军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的话语中,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只有对罗赋将军能力的由衷认可。
罗赋听罢,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他感叹,谢六此人,虽武功高强,却从不以此自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分寸,不越权行事。罗赋心中原本还担忧,生怕谢六会借着钦差的身份,对使团的事务指手画脚,那般一来,这漫漫长路,怕是会困难重重,棘手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