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宴会的喧嚣渐渐散去,月华如练,洒满了皇城的每一个角落。太子在宴罢之际,脚步匆匆,却故意放缓了速度,直至拦住了正欲离去的齐王,执意将他引至东宫深处。
东宫内,烛火摇曳,太子与齐王相对而坐,这是他们惯常谈事的方式——一局围棋,两杯清茶,便能谈尽天下事。然而今夜,太子却无心棋局,他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狂躁与不安,仿佛内心深处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
齐王见状,心中不禁生疑,轻声问道:“太子殿下,何事如此烦忧?”
太子闻言,嘴角勾起一抹苦笑,压低声音,几乎是从喉咙深处低吼而出:“王叔可知,父皇赐我何物?竟是《二十四孝》开篇手书!此乃要我恪守孝道之意,他究竟发现了什么?!”言罢,太子眼中闪过一丝恐惧。
齐王听罢,亦是大惊失色。
太子已年届三十五,做这个太子太久了,久到连他都开始感到不耐。皇帝的身体却似铁打的一般,毫无衰退之象,太子的耐心,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消磨殆尽。
自一年前起,太子便已开始暗中布局,如今的京都,除了皇城的禁军与御前侍卫所,就连皇城司都有他的人马。这一切,几乎全是齐王的谋划。自二十年前齐王成为太子少傅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与太子紧紧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们的计划,只待福王那里起乱,太子便可趁机起事,一夜之间改天换地。然而,福王虽已蠢蠢欲动,皇帝却似乎对太子有所察觉。从前对太子的私下敲打,已变为当众警告,太子与齐王心中,不禁生出了深深的危机感。
齐王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压下心中的恐惧,沉声对太子道:“殿下切勿自乱阵脚,既然皇帝怀疑,我们便摆出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近期切勿轻举妄动,一切由我来安排,静待福州生变。”
齐王的心中如同一面明镜,透亮且深邃,他深信不疑,皇帝与福王之间的所谓平和,不过是暴风雨前片刻的宁静,是暗夜中短暂而虚幻的烛火。福王,这位手握重兵、自恃力强的藩王,其野心与实力,如同潜藏于深渊的蛟龙,蓄势待发。皇帝端坐于九五之尊的宝座上,他的眼中,怎容得下这等威胁?
皇帝目前虽然康健,然岁月不饶人,他已悄然迈向了知天命的门槛。在这人生黄昏之际,他岂会愿意让福王这头猛虎在侧,时刻觊觎着那至高无上的权柄?皇帝的心中,必有千钧之虑,万重之谋,他深知,养虎为患,终必自食其果。
故而,齐王料定,皇帝对福王的忍耐,不过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一旦时机成熟,皇帝必将雷霆万钧,对福王痛下杀手。而福王,这位一向自视甚高,手握雄兵的藩王,又怎会轻易就范?他手下的精兵强将,皆是跟随他多年,忠心耿耿,誓死效命。即便福王本人或有退让之心,他的部下也绝不会允许他做出任何妥协。
如此一来,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便在所难免。福王,这位一度风光无限的藩王,在皇帝的步步紧逼之下,终将不得不奋起反抗,以保全自身及部下的荣辱生死。而这场权力的争夺,对于太子而言,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太子,这位未来的储君,只需静待时机,便可在这场风云变幻中,寻得属于自己的天地,成就一番不朽的功业。如此,齐王心中暗自盘算,这场权力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齐王一番谋划,条理清晰,太子听后,虽然心中依然惶惶不安,但还是听取了齐王的建议。送齐王出宫时,太子的眼神中多了一份坚定。
而齐王,出了皇宫,掀开马车车厢的窗帘,回头望了一眼那灯火阑珊的东宫,心中默默感叹:“唉,太子陛下,还是差了不止一筹啊。但愿此番谋划能助殿下渡过难关,成就大业。”言罢,齐王轻轻放下窗帘,马车渐行渐远,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启禀陛下,在东宫逗留一个时辰后,齐王出宫了”。此言一出,如微风拂过御书房外那静谧的走廊,带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一名身着蓝袍的御前侍卫,身姿挺拔,眼神锐利,于御书房的朱红门外轻声报道,言毕,又微微退后一步,站定,宛如一尊忠诚的雕塑。
御前侍卫,这不仅仅是一个荣耀的职位,更是皇帝身侧最坚实的盾牌,是宫廷中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然而,外人所不知的是,他们除却护卫之责,还承担着另一项更为隐秘的使命——作为皇帝监视百官的耳目,窥探着朝堂之上的每一丝风吹草动。而蓝袍侍卫,便是这耳目中的精锐,专门负责窥探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御前侍卫的数量也绝对不止明面上五百之数,只是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