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大地上,大月国与大懿王朝以万胜关为界,两强对峙,犹如双龙戏珠,各展雄风。
大月国,一个以白为尊的国度,其国民崇尚武勇,弓弩之术更是独步天下,号称拥有百万重弩,箭矢如雨,所向披靡。
那日,晨曦初露,万胜关上空乌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大月国的铁骑如潮水般涌来,伴随着震天的战鼓声,万箭齐发,犹如乌云遮日,划破长空,一日之间,便攻破了这座曾经坚不可摧的边关要塞。缺兵少将的万胜关,在这凌厉的攻势下,显得如此脆弱,仿佛一叶扁舟,在狂风巨浪中摇摇欲坠,一日便被大月人攻破了城门。
大月国此次出兵,明面上是受了鞑靼人的蛊惑,欲与之联手,共侵大懿边关。然而,这背后隐藏的,却是大月国数十年来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心中那股欲与大懿王朝一较高下的雄心壮志。他们想借此机会,试探大懿的虚实,以万胜关为筹码,迫使大懿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做出让步。
然而,世事难料,鞑靼人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们面对大懿的坚韧防线,竟迅速选择了退兵。这一变故,让大月国始料未及,原本的如意算盘被打得七零八落。
更令大月国惊愕的是,他们派去支援鞑靼人的军队,竟在暗中策划了一场刺杀行动,目标直指大懿的皇族,还让他们成功了。
大懿齐王世子,死在了大月人的手下,而大月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月最年轻的伯爵以及国内十大高手中的三人被大懿派来的杀手清算。
大懿的皇族,尤其是那位拥有实权的皇族成员,竟在大月国的阴谋下陨落,这不仅仅是对大懿皇族的挑衅,更是对整个大懿王朝的侮辱。
一时间,大懿国内,群情激愤,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族,还是普通的百姓,亦或是铁血铸就的军队,都誓要为这位皇族成员讨回公道。和谈,在这一刻,变得比登天还难。大懿的骄傲与尊严,不允许他们在这样的屈辱下低头;大懿的子民,更不会容忍自己的国家在外敌的欺凌下苟延残喘。
大月国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将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与大懿的战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领土争端,而是关乎两国尊严与荣耀的生死较量。
鞑靼人退兵后,占领了万胜关的大月人,处在了直面大懿大军的战场上。战火即将再次燃起,充满变数。
句雄关那浩浩荡荡的四十万大军,在得到铁云关鞑靼人撤军这一至关重要的情报之后,便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谨遵燕州刺史下达的命令,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迅速出关。而后,这支庞大的军队整齐划一地驻扎在了万胜关外,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战线。
此刻,每一名士兵都严阵以待,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的万胜关城墙,只待朝廷旨意。一旦旨意到达,他们将毫不犹豫地展开攻城之战,正式打响收复万胜关的战役。
而另一边,万胜关中的大月人同样没有丝毫懈怠。得知句雄关大军逼近的消息后,他们紧急动员起来,争分夺秒地加固防御工事。城墙上、城楼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和嘈杂的呼喊声。工匠们挥汗如雨,不断修补着破损的城墙;士兵们则紧张有序地搬运着石块、木材等物资,为即将到来的恶战做最后的准备。
一时间,万胜关与句雄关之间辽阔无垠的万里平原上,气氛骤然变得凝重无比。猎猎作响的战旗在空中飘扬,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这场生死较量的来临。营地中的灶火熊熊燃烧,浓烟滚滚升腾而起,直入云霄,远远望去宛如一条黑色巨龙蜿蜒于天地之间。整个战场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肃杀之气,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已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远在另一边的铁云关,一封来自京城皇宫的圣旨快马加鞭地送到了此地。这封圣旨乃是皇帝下达给太子及其所率领的亲军——羽林军的。
旨意明确表示,太子需立即就地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予以封赏,并妥善安排好铁云关的驻防等相关事宜。待一切处理妥当之后,再统率大军返回京城接受圣上的赏赐。
然而,在此之前,齐王却主动向皇帝上书请求旨意。齐王一心想要为自己惨死在大月人手中的长子报仇雪恨。尽管那直接动手杀害他儿子的凶手已然命丧于谢六等人之手,但齐王内心的愤怒之火依然难以平息。
于是,他恳请皇帝准许他带领着谢六以及齐王府所属的五万精锐军队,奔赴万胜关,以此来一泄心头之愤。最终,皇帝应允了齐王的请求。
经过数日的调养疗伤,谢六身上的伤势虽说尚未完全痊愈,但对于长期在刀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