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成功夺回万胜关之后,深知稳定后方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于是,他当机立断地派遣大量士兵投入到修复民宅的工作之中。这些士兵们不辞辛劳,搬砖运瓦、砌墙补漏,用他们坚实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让那些饱受战火摧残的民居逐渐恢复往日的模样。
不仅如此,齐王还下令打开粮仓,将宝贵的粮食分发给民众。百姓们手捧着沉甸甸的粮食,眼中满是感激之情。这一举措极大地安抚了民心,使得原本惶恐不安的人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然而,齐王并没有因为眼前的安定而放松警惕。他清楚地意识到,大懿的威严绝不容许被任何人亵渎。尤其是那两面三刀、趁火打劫的大月国,其行径已经彻底激怒了大懿。以齐王对他的那位兄长的了解,皇帝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这个胆敢挑衅大懿尊严的国家。
与此同时,齐王也不得不从政治角度出发,深思熟虑自身所处的局势。他心里明白,如果自己再次立下赫赫战功,恐怕就真的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
而根据皇帝一贯以来只信任皇族掌控兵权的性格,极有可能会从阜阳王或者福王当中选派一人前来统领军队,继续征讨大月。
尽管齐王在朝堂之上与阜阳王和福王之间或许存在着一些嫌隙,但此时此刻,身为大懿皇族的一员,他深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无论个人情感如何,他都必须坚定地站出来,全力支持这场国战。因此,齐王决定未雨绸缪,提前帮助即将到来的将领训练好这支军队,以便在未来的战斗中能够一举击溃敌人,扞卫大懿的荣耀与尊严。
齐王将自己心海中的波澜、深沉的考量与细密的揣测,毫不吝啬地告诉了谢六。
一直默默守候在侧的谢六,从齐王那坦诚无二的言辞中,读出了前所未有的信任与期许。这份厚重的情感,仿佛是在无声地宣告:齐王已将他,这个曾经的陌路人,视为骨肉至亲,视为家族的希望与未来,正不遗余力地栽培着他,犹如雕琢一块璞玉。
谢六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那是被认可、被珍视的喜悦。然而,这份喜悦并未能完全驱散他心头的阴霾。他深知,伴随着这份殊荣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是可能将他卷入风暴中心的暗流。他害怕,害怕齐王的一腔热血会将他推向那权力的悬崖,让他不得不参与那场关于无上之位的残酷博弈。
谢六并非愚钝之辈,过往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微妙的迹象,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线索,加之成无柳的私下透露,都如拼图般逐渐拼凑出一幅令人心悸的画面——太子,如今已三十有五,作为自十五岁起便端坐于储君之位的男子,他的耐心已近枯竭,二十年漫长的等待,足以将一个人的理智消磨殆尽。
太子,他或许即将迈出那一步,那条被无数鲜血染红的反叛之路。
然而,谢六深知,以他对皇帝与太子的深刻洞察,太子的这场豪赌,其胜算微乎其微。
皇帝的手段,太子的急躁,这一切都让这场政变的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一旦失败,太子或许能保住性命,被贬为庶人,或是被囚禁于深宫,但齐王一家,却必将成为这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万劫不复。
谢六深知,他必须开口,必须用尽全身力气去劝阻齐王,去阻止这场即将到来的灾难。但每当夜深人静,他试图寻找那合适的言辞时,却发现自己的喉咙仿佛被无形的枷锁锁住,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
夕阳西下,如血的残阳渐渐消失在了西山之后,将天边染成一片绚丽而又深沉的晚霞。齐王依旧忙碌不停,他那高大的身影穿梭于各种事务之间,仿佛不知疲倦一般。
谢六紧紧地跟随在齐王身旁,时刻保持着警惕,守护着齐王的安全。然而,他的心思却并不完全在此,而是一直在思索着该如何劝解齐王。因为他深知当前局势的严峻性,如果齐王继续坚持与太子坐一条船上,将来恐怕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谢六心里清楚,必须要赶在圣旨下达、命令他们回京之前,说服齐王改变主意。一旦踏入京城,便如同羊入虎口,再想要脱身可就难上加难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打动齐王的心。
眼看着太阳一点点地下沉,夜幕逐渐笼罩大地,谢六的心情愈发焦急起来。他一边观察着齐王的举动,一边暗自斟酌着措辞,希望能够想出一个完美的说辞,既能保住齐王的颜面,又能让他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谢六一路上都心不在焉、眉头微皱地跟随着齐王缓缓返回了万胜关那座曾经属于将军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