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南城门,一夜未睡的王苍精神头还很足,身上未着官服,只穿了一席简单厚实的袍服,静静的等待梁诩出行。
且说在府中又睡了一晚的梁诩第二天清早天还未亮,就起床带着昨夜就收拾好的物品,一行连带奴仆几十人或骑马或驾车从塞尉府出发。
看得出来,武泉塞尉确实不是个好差事。
车骑行至城门处,守株待兔的王苍快步迎上前去拱手说道。
“梁掾,此去何其匆匆。”
梁诩亦看见了王苍,从轺车跳了下来,亲切的扶起王苍,笑道。
“伯羽,满塞诸吏,只有你一人来送。”
“此去路远,梁掾需勉力强饭,近来天寒,流民缺衣少食,行路时务必小心南匈奴人。”
梁诩正了正神色,罕见的收敛神色对着王苍作揖一拜,说道。
“云中如伯羽你这般人物,不多矣!武泉塞非久留之地,及早脱身。”
王苍见梁诩行礼,亦拱手回之。
“梁掾所言,伯羽必铭记于心。”
说完,从侧腰的束带上取下一个精美的布囊,里面装的是一块金饼,这是送给梁诩的临别赠钱,梁诩没接,身后的亲信梁信接了过去。
梁诩亲切的拉着手,一边走,一边点评武泉塞的诸位人物。
王苍正是为此而来,一边请教塞中事务,一边听着,两人在前面走,车骑在身后慢慢的跟着,也不打扰二人。
这一路上还真听到几个耳熟的名字,给王苍震惊了许久,不过这都是后话。
王苍一直陪梁诩走到十里亭舍方才止步,随即留步,梁诩坐上轺车,挥了挥手,此去一别,余生多半再难相见了吧。
亭舍高大的华表下,王苍目视车队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野尽头,方才折返回去。
拍了拍脸,清冷的空气冻的王苍脸上有些麻木,来这里大概十八年了,如今在汉帝国也算是一个中下级别的官吏了。
回到居所,王苍换了一身官服,招呼高宝几人,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正式搬进了塞尉府。
塞尉府的后院会客厅中,因各个燧长不可轻动,来的都是塞中各级官吏,熙熙攘攘的坐满了整个会客厅。
整个武泉塞要负责周边百里的治安,每隔四五里左右就会设置一个烽燧,上立燧长,人员不常满员,固定在3-5人左右,父母妻儿愿意的可以在附近的邮置生活,日常在周边屯田,但大多数燧卒都是把妻儿安置在石城附近居住。
石城乃武帝年间所置,正常来说叫障城,有设置在长城外的,也有设置于长城内,百里置一,相当于是百里内所有峰塞的后勤基地。
而汉代每五里设置一邮,三十里设置一传,邮置马,传配车。
夫妻双方不能长期见面,需要开具传才能偶尔见一次,像每岁发腊钱就会由妻子帮丈夫代领。
故而燧长一般不来参会,由尉史下属的士卒沿途通知即可,其性质就类似于乡中的游缴。
几个月前,太守募得一批戍卒二百余人来补充人员,不然的话,武泉塞日常维护都有些捉襟见肘。
而武泉塞总计下辖官吏百余人*,其中有秩有五人,戍卒近四百人,屯田卒、驰刑士等未包含于内。
百石有秩尉史二人,主负责日常的治安巡查和警戒,设东西尉史,沿武泉塞分别负责左右两边五十里的烽燧日常治安,各自下辖二十来人的警戒士卒。
百石有秩士史二人,一人分管日常的文书起草,政法律令的行政工作;一人负责塞内的物资调度和资源管理,例如屯田区等,各自下辖佐史等斗食小吏若干人。
塞内还设置有秩侯长一人,亦是百石,日常负责侦查周边的鲜卑动向,下辖大约一队四十来人,之前的乙什便是从属于侯长下面。
长城沿边烽燧大概有二十来座,燧卒拢共加起来约为百余人。
剩下日常负责守塞的士卒大概有两屯左右,未设曲长,由两名屯长统领。平日里一队戍卫,两队操练,一队休沐,几队互相轮换,保持着值三休一的生活。
前汉休沐时间较少,旬日难得休息一天,到本朝军纪涣散,中枢不重视边地,大量裁撤边郡戍卒,加上日常监管力度不够,故而士卒值三天,休息一天。
王苍穿着穿着崭新的官服,腰间佩戴着铜印黄绶,手按腰刀,带着高宝、王延寿二人昂首走入厅中,也不管厅内心思各异的各级官吏,龙行虎步的跪坐在上首居中的案几后,面无表情,微眯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