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好的话,被征募至北军五校中也是不错的。
2.关于少者居后,老者居前。
《后汉书·乌桓传》: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
这一点在许多文献中都能看到相同的记录,少者长大就是壮男,老者年老体衰,已然无用,故而易舍弃。
这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在生产生活的方式之间的不同。
另一方面也是说明食物获取之难,在随着人口增长的同时。
赞美袁老。
3.战死者葬在大鲜卑山,并且陪葬一套棺木,一条肥狗。
《后汉书·乌桓传》:俗贵兵死,敛尸以棺...肥养一犬...以彩绳璎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以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
岱山,注释是即泰山也。
但这魂归泰山,应该是战国末期到西汉时期,那堆齐鲁地区的儒生吹捧而至的。
不是我黑,是那段时期,他们自己编撰经典...
我看先秦史料,似乎也有什么全国的魂,死后归于泰山啊。
但其流传渊远,对此不作评价。
只是表达的意思相同,书中是借此来比喻。
加上后汉书作者范晔所在的时期与东汉隔了几百年。
这个比喻成立也实属正常。
棺木收尸,陪葬生前的马匹衣物,以及一条提前养好的肥狗,这些都是字面意思,没有需要细细解释的地方。
关于乌桓的归葬地目前比较主流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北,还有一种是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的乌桓山。
第一种说法在内蒙古赤峰市北部,第二种在赤峰市东北部。
两者相距不会太远。
而第二种地域所在的地域靠近大兴安岭南麓,第一种说法相距第二种距离也没有太远。
故而猜测应该是靠近大兴安岭南麓所在的地区。
而鲜卑习俗与乌桓同,两者之间魂归故里的故地肯定不会是同一处。
但无一例外,都是靠近大兴安岭,但鲜卑应该更靠北些。
个人猜测。
虽然祖上可能是出自同源,但你家祖坟和我家祖坟在一起,我觉得,这个观点应该不可取。
但两者相距应该不会太远。
而在鲜卑和乌桓的习俗中,都是乐意在战场或者私斗中决死,带着一种很强烈的未开化的游牧民族色彩。
这点与匈奴的有利如飞鸟之云集,无利则如鸟兽散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不过乌桓在整个两汉时期都长期作为雇佣兵和禁军的存在,特别是在东汉的北军五校中,由于东汉主要采取募兵制。
越骑,屯骑这两支兵种人员不多,基本上常设的也就七百余人左右,但兵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招募而来的乌桓骑兵。
由于主要时代背景是汉末,故而西汉那边就不赘述了。
加上幽州突骑这类骑兵在整个东汉都有一抹浓重的色彩。
其好勇斗狠,其善战能力,个人感觉兵源素质还在泰山兵、丹阳兵、巴蜀板楯蛮、羌兵之上。
因为其战斗能力是在历史上经过几百年的检验,代代认同的结果。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是因为其弓马娴熟的特性,步卒好培养,但中原地区,南方地区,西南地区等地方想培养骑兵,真的很难。
这般廉价好用的兵种,征召起来就能投入战斗,方便又实惠。
而曹操的虎豹骑中,异族兵源就不在少数。
汉末刘虞和公孙瓒麾下,也是有一定数量的乌桓仆从军在内的。
因为塞内乌桓所在的地方离幽州实在太近。
而鲜卑骑兵的单兵素质经过乌桓这么一对比,大家也就知道了其具体情况如何了。
不过乌桓骑兵在与鲜卑骑兵有一点不同就是,乌桓距离汉朝边郡更近,加上有内附的塞内乌桓,故而汉化程度较高,使用起来也更加顺手。
后面就不过多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