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手下人安排下七天内完成的任务后,齐润就不在营寨转悠了,甚至这七天内齐润都不打算再来,身为打工人的他深知给手下放手去干的灵活能迸发出很多神奇的效果,这远比让他们在自己絮絮叨叨的指导下死板的工作效率更高。
但是齐润也不打算无所事事的躺平,他有一个比铠甲更心心念念的事,出了营寨他就骑着浮云来到了广宗南方的山林处,他打算去找何曼,结果在山林里转了半天却没找到上次的路,要不是遇到暗哨,估计要在山林里变成失踪人口了。
………………
“师叔,送去,去的,东西,满,满意,否?”何曼听说齐润来了,连忙过来迎接。
“超乎想象的好,哈哈。”
齐润知道何曼说话费劲,于是省去那些没用的客套交谈,直接说道:“你这制弓弩技术最高的工匠呢?我还要找他搞个东西。”
“师叔,那边。”何曼尽量简短的说话来躲避口吃的影响,然后他一指左手边的方向,并示意暗哨带齐润过去,然后就回转他铁塔般的身子走开了,他很高兴齐润不是专门来找他的,上次齐润叫他做的那个绞轮就叫他研究了半天,起事在即,他有一大堆的活急着要干,可没工夫伺候这位。
当齐润跟着暗哨来到这个村子的最左边时,只见四五个人正在一个空阔的靶场上校试弓弩,另有二十几个人埋头干着自己的工作。暗哨将齐润带到一个年纪略大的弩匠面前简单的介绍几句后就施礼告辞了。
“这位道长,你要什么?”
“咱们这最重的弓多重?能射多远?”
老弩匠随口应道:“六钧弓,一百五十步左右。”
‘此时的一钧大约等于后世的三十斤,四钧算一石,六钧大概在一百八十斤左右了,步倒是历代没有什么大的偏差,迈出一次算一跬,二跬算一步,也就是后代的走一步算的一跬,走两步才算古代的一步,基本都在一米四到一米五之间,一百五十步的话大概是二百多米了。’
齐润在心里默默的换算着单位,然后又问道:“弩呢?”
“有二石的蹶张弩,能射二百步。”
这其实只是算的能精准射击的距离,实际上弓弩如果不考虑精准的话,把仰角拉到四十五度,完全可以射到四、五百米,但那是弓弩齐射大范围的火力压制敌军时才会用的,单兵的弓弩如果不考虑精准就毫无意义了。
“弩能做到十二石吗?”齐润问道,他记得宋代的神臂弩就是十二石,那就是一千四百多斤。
老弩匠像是看傻子一样的瞟了齐润一眼,低下头开始继续忙自己的事,漫不经心的说:“可以,但那是床弩。”
“咱做一架单人用的吧。”齐润兴奋的说道。
老弩匠闻言,狠狠的锤了两下手里的工件,不耐烦的抬头看了齐润一眼,不屑的说道:“做一架单人用的?做出来谁能用?”
“你们这些公子哥,看了点书就开始做梦,写书的也是没谱,写一个人披着一百斤的铠甲用半天功夫跑一百里地还能拉开十二石的弩,一百里是多远?十二石是多重他们知道吗?”
“一帮人胡写,一帮人瞎信。”
齐润听着老弩匠连珠炮般的一通吐槽,不由的哈哈笑了起来,他意识到老弩匠说的是对魏武卒的描述,那里面描述的弩正好也是十二石。可据后世专家考证,古代一石有时只有六十斤,有时却能到二百多斤,差距很大,不过齐润并不打算和他争论历代度量衡的变化问题,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文本和传言恰恰是优秀工匠最宝贵的品质,而且中国古代的文人记载史料确实如其所言总是不自觉的自嗨式夸张,像是在写神怪玄幻小说一样,这也是齐润经常吐槽的事,因此老弩匠的一番话说的齐润感同身受。
“哈哈哈,老爷子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确实应该先做一个试验。”齐润跃跃欲试的说道:“找个重点的弩试试,看我能不能拉开。”
老弩匠先是为齐润听到自己的牢骚不怒反喜感到诧异,继而又听出是齐润打算自己用这个十二石的弩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这人脑子有病。’
“别试了,你看你那小细胳膊,一石弩你都够呛能拉开,何曼那么壮,也就才勉强能开三石的,十二石还是别想了,再伤着了,老夫我可吃罪不起。”
“没事的老爷子。”齐润拿出了早已备好的一条皮带,那还是他从城隍庙仓库里翻出来的,齐润将这条皮带扎成‘背背佳’的样式,在腹部那里垂下两条十几厘米的端头,顺手系上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