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光和七年,岁次甲子。太平道张角,拜告黄天:夫天以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纬,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后地,中法经纬星辰岳渎,则万物育养,民丰物阜,天道大顺。
帝王其治不和,则天地失道。水旱交肆,凶疫四生,万物悉受其灾,民皆嘘呼嗟天。
今观刘汉,盖自安帝以降,历经顺、冲、质三帝,至尊寿不过而立,大统传继于稚童,更兼朝中宦戚交互专权,彼此倾轧。及至桓帝,每况愈下,天灾人祸,反复为虐。国家元气,折丧殆尽,天命之惩已可昭者,而今而世,庸者渐觉国事之不谐,识者已明祥之不永矣。
今上在位一十五载,不思维敝政事,体恤万民,一任放纵。可叹君昏臣奸,官贪吏猾,乡绅肆凶横之毒,小民恨公义之失。富室膏腴万顷,田跨郡邑,尚攫夺侵占不止;百姓立锥无地,饥寒流离,陷溺苦痛日深。虽值丰岁,尚有卖妻鬻女之悲;稍逢凶年,更多易子而食之惨。官民两立,势如宿仇;贫富之差,逾于天地。臣秉君权,女子专家,奸邪成党,谄谀日兴,兵革暴乱,盗贼蜂起,老弱负荷,夭死者半,如此世界,安得太平?!
建宁二年,天地变色;建宁四年,京城地陷;光和元年,五岳崩裂,海水倒灌,霓堕鸡化。
嗟尔刘汉,气数尽矣!
今吾等揭竿奋起,原非得已。我道发肇之本心,上为皇天陈道德,下为山川别度数,中为帝王设法度。然今茫茫天地,黔首立足无所;哀哀羔黎,苦求果腹不得,观之念之,痛心何极!
角虽不敏,愿替天行道,解民倒悬,诛除强暴,布德施仁,吊民伐罪,惩治贪蠹,以慰皇天黎庶之心!
今将此诰行于天下,明示世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均天下之地,使耕者有其田;放仆婢佃奴,使众生无贵贱;平世间之财,使九黎无贫富!以此告达于天听,如违此言,人神共诛!
今当甲子之岁,誓为天下求太平!”
广宗城外为了岁旦祭而早早筑起的高台此时被改建成了太平道起事的宣告坛,春祭的庆典也全部都被起事所替代,但见坛上黄旗烈烈,‘太平’大纛迎风招展,坛上站着张角等一干太平道的主要人员,而齐润此时也站在坛上角落里静静观瞧。
往坛上看,众人表情肃穆庄严,牢牢注视着张角,向坛下看,是万万千千的太平道信徒,他们也仰着头,静静地注视着张角。
张角站在摆着猪、牛、羊头等各色祭物的祭桌前把早就准备好的祭天文书朗声宣读之后,将其在祭炉上点燃,绢布的灰屑乘着热风裹挟着烟气扶摇直上,似乎真有上达天听的既视感。
远处的东方天际,一缕晨曦透过云层,洒向大地。阳光普照,映照在广宗城的高墙上,映照在太平道的黄旗上,映照在张角站立的高台之上,也映照在所有人的身上,让人不由升起一种神圣感。
齐润站在人群中,感受着这股强烈的气氛,心中充满了忐忑和期待,忐忑的是历史的车轮竟真的因为自己这颗不起眼的小石子而偏离了原本要走的路,现在正向着一条全新而未知的轨道疾驰而去,它究竟会去向何方?会不会招来大陨石修正?这都是齐润所不敢想的。
期待的则是当他看到身边这些满心激动与斗志昂扬的人们时。他知道,无论如何,这场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农民起义终于开始了,而奇诡的是身为后世人的他此刻正在亲历此事,可当他看着那冲天的火光时又意识到这已不完全是历史上的那次起义了,而这种改变是他带来的,这让他心潮澎湃如钱塘之汛!
随着几声号角长鸣,广宗城的城门大开,数十个全副武装的壮汉拎着十几个肥头大耳的人走了出来,站在他们面前的人纷纷闪开道路让他们直达坛下,为首的汉子向着坛上的张角抱拳道:“禀贤师!广宗县正孟即及其属吏带到!”
“好,带上来。”张角一声令下,十几个人被推到了坛上。
齐润好奇地打量着这些人,他们虽然衣着华丽,但此刻脸上却都面如死灰,神情呆滞,分明是被吓坏了。其中那个广宗县正孟即更是浑身颤抖,瘫在地上,像是一滩烂泥。
张角扫视了这些人一眼,沉声说道:“斩!”
孟即等十余人听到了这个‘斩’字,一个个似乎连话都不会说了,只是从喉咙里发出各种绝望的声音,不断地以头抢地,像是在哀哀告饶。
但这丝毫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大汉们把他们按在地上,大刀一落,人头便如断蒂之瓜四处滚动,十几个腔子里喷出来的绛色血液倾泻在土地上,像是给大地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