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随着太皇太后的去世,他们失去了最为坚实的后盾。在朝廷复杂的权力斗争中,逐渐失势,影响力大不如前。曾经,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三杨能够有效地制衡各方势力,维护朝廷的稳定。他们在朝堂上一言九鼎,他们的建议往往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与采纳。但如今,面对新兴势力的崛起,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朝堂之上,那些曾经对三杨敬畏有加的官员们,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投机取巧的官员,看到三杨失势,便纷纷转向讨好新兴势力,对三杨的建议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视。三杨在朝廷中的话语权逐渐减弱,他们的影响力也逐渐被削弱,曾经的辉煌渐渐成为过去。
朱祁镇至此完全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断。而在他身边,一直深受其亲信的宦官王振,其声势也如日中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点,从他在奉天殿落成宴会上的惊人之举便可看出端倪。在这场本应只有皇室成员与朝廷重臣出席的宴会上,王振竟然破例被邀请出席。宴会现场,王公贵族、朝廷重臣们纷纷侧目,对王振的出现感到惊讶不已。他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王振的特殊待遇,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与不满。然而,由于朱祁镇的宠信,他们敢怒而不敢言。
不仅如此,王振在宴会上的言行举止更是狂妄至极。他身着华丽的服饰,那服饰与皇室成员的礼服相差无几,在宴会上大摇大摆地走动,仿佛自己也是宴会的主角。他目中无人,对周围的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视而不见,肆意地在宴会上炫耀自己的权势。在众人的注视下,他竟口出狂言,自比周公,妄图将自己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周公,乃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家,辅佐成王,制礼作乐,为周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品德高尚,智慧超群,深受后人的敬仰。王振的这一言论,无疑是对古代圣贤的亵渎,更是其野心昭然若揭的表现。他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抬高自己的地位,让众人对他敬畏有加。然而,他的行为却引起了在场许多人的反感,只是碍于朱祁镇的宠信,无人敢公开指责。
正统八年(1443 年)六月,京城上空突然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上,溅起层层水花,整个京城仿佛被笼罩在一片雨幕之中。奉天殿的鸱吻不幸被雷劈中,那巨大的声响和耀眼的闪电,让整个京城的百姓都为之震惊。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上天示警的征兆,意味着朝廷中存在着某些不当的行为或决策,触怒了上天。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根深蒂固,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天象的变化极为重视。
翰林院侍讲刘球,怀着一颗赤诚的忠心,抓住这个机会,毅然上疏进谏。刘球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凭借着自己的学识,进入翰林院任职。在翰林院,他潜心研究学问,同时也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局势。他深知王振的种种恶行与专权乱政的行径。王振凭借着朱祁镇的宠信,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贪污受贿,搞得朝廷乌烟瘴气。他任用亲信,打压忠良,使得朝廷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刘球看到这些现象,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愤慨。他希望借此机会提醒朱祁镇,能够亲理政务,明辨是非,重用贤能之士,不要被王振所蒙蔽。
在他的奏疏中,言辞恳切地写道 “亲政务以总权纲,任贤德以重大臣”。他详细阐述了朝廷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王振的专权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他希望朱祁镇能够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然而,刘球的这一正义之举,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王振得知奏疏内容后,恼羞成怒,暴跳如雷。他无法容忍有人公开指责他的罪行,视刘球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他利用自己在朱祁镇身边的特殊地位,在朱祁镇面前极尽谗言,颠倒黑白,诬陷刘球。他添油加醋地说刘球的奏疏是对皇上的大不敬,是意图谋反。他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试图让朱祁镇对刘球产生误解与愤怒。
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下,失去了理智,竟下令将刘球逮捕入狱。刘球被押入牢狱,那牢狱阴暗潮湿,充满了腐臭的气息。随后,王振暗中指使爪牙,对刘球进行残酷迫害。在狱中,刘球遭受了各种酷刑折磨。王振的爪牙们用皮鞭抽打他的身体,皮鞭抽打在他的身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每一下都打得他皮开肉绽。他们用烙铁灼烧他的肌肤,烙铁与肌肤接触的瞬间,发出滋滋的声音,冒出阵阵青烟,刘球被折磨得痛不欲生。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他心中怀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正义的追求,无论遭受怎样的折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