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谋划。大臣们对这位年轻的君主刮目相看,从他身上看到了国家未来的希望曙光。
每当有小型朝会举行,朱祁镇总是满怀期待,早早地便来到朝堂之上。他昂首挺胸,端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之上,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台下的大臣们。在朝会期间,他不再是以往那个沉默寡言、默默坐在一旁倾听的懵懂少年,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之中。面对大臣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议题,他总是先认真倾听,在脑海中迅速梳理各方观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的声音坚定而洪亮,犹如洪钟般在朝堂中回荡,展现出自信与从容的气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作为君主的威严与担当。
有一次,朝会聚焦于地方水患治理这一棘手问题。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陈述各自的看法。有的主张以疏导为主,认为应拓宽河道,让水流更加顺畅;有的则建议着重加固堤坝,提高防洪能力。朱祁镇在仔细聆听完大臣们的汇报和激烈争论后,结合自己平日里刻苦学习所积累的水利知识,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方案。他条理清晰地阐述道,应采取疏通河道与加固堤坝并行的策略。在水患严重、河道拥堵的区域,优先进行河道的疏通拓宽,通过清理河道中的淤泥、杂物,拓宽河道的宽度和深度,以增强水流的排泄能力,迅速缓解水患危机;同时,在河流的关键地段和容易决堤的区域,加大力度加固堤坝,采用坚固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提高堤坝的防洪抗灾能力,确保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进一步指出,要合理规划河道走向,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水流特点,避免因水流不畅导致的次生灾害,如河水改道、漫灌等。他还建议设立专门的水利监管部门,选拔专业的人才,负责日常的河道维护与堤坝巡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水利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他不仅提出了宏观的策略,还详细规划了实施步骤,包括资金的筹集、人员的调配等。他的方案思路清晰,考虑周全,不仅兼顾了短期的水患治理需求,还着眼于长期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为国家的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全面而长远的规划。在场的大臣们听到朱祁镇的这番见解后,不禁暗自惊叹,对这位年轻君主的才华和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些老臣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他们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在朱祁镇的统治下,即将迎来复兴的曙光。
太皇太后张氏,这位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数朝,饱经世事沧桑,拥有卓越政治智慧的女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第一时间察觉到了朱祁镇身上所发生的显着成长与变化。她深知,皇帝的成长与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和未来走向,必须予以精心的引导和培养。在她心中,朱祁镇不仅是自己的亲孙儿,更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所在,是大明王朝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所在。
太皇太后张氏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陪伴在成祖朱棣身边,见证了那波澜壮阔的永乐盛世。她深知一个英明君主对国家的重要性,也明白培养朱祁镇的责任重大。
于是,太皇太后张氏有意为朱祁镇创造更多在朝会中历练的机会。每次小型朝会,她都会选择在一个不引人注意却又能清晰观察到朝堂情况的角落,静静地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留意朱祁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她的目光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和言语表达。她微微眯起眼睛,仔细观察朱祁镇的表情变化,从他的眼神中捕捉他的想法与情绪,洞察他内心的成长与困惑。
当朱祁镇在朝会上做出正确的决策时,太皇太后张氏会在朝会结束后的闲暇时间,将朱祁镇单独叫到自己的宫殿之中。宫殿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尽显皇家的奢华与威严。她面带微笑,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许,给予朱祁镇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她会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称赞他的睿智与果敢,详细地分析他决策的正确性和优点所在,让朱祁镇深刻明白自己的判断是准确无误的,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她拉着朱祁镇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皇孙,你今日的决策甚是英明,这是关乎百姓安危的大事,你能考虑周全,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你展现出了一位君主应有的智慧与担当,日后定能成为一代明君,带领我大明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朱祁镇听后,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心中对太皇太后的教诲更加铭记于心,对未来的治国理政之路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而当朱祁镇在朝会上的观点出现偏差,或者考虑问题不够周全时,太皇太后张氏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立刻指出他的错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