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的强大攻势下,思任发的军队渐渐难以抵挡,在第二年兵败如山倒,士兵们四处逃窜,毫无斗志。无奈之下,思任发只得带着残部,慌不择路地逃往缅甸。
然而,王振和朱祁镇并未就此罢手。他们认为,若不将思任发彻底擒获,这场战争就不能算取得真正的胜利。于是,他们不顾士兵们的疲惫与战争带来的创伤,一意孤行地命令明军继续攻打缅甸,试图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缅甸交出思任发。明军如黑云压城般兵临缅甸边境,对缅甸形成了强大的、几乎无法抵抗的军事威慑。在明军的强大威慑下,缅甸方面权衡利弊,经过一番激烈的内部商讨,最终选择妥协,交出了思任发。
但事情并未就此画上句号,思任发之子思机发仍盘踞在孟养一带,企图负隅顽抗。面对明军的强大威慑,思机发为了保住自己的残余势力,不得不上表谢罪,表文中言辞谦卑,尽显恭顺之意,希望能够得到明朝的宽恕,以换取和平的局面。此时,朝堂上的廷议大多主张趁机招抚思机发,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避免进一步的战争消耗。大臣们纷纷进言:“陛下,如今思机发已主动表露出归顺之意,若能顺势招抚,既能免去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又能彰显我大明的仁德宽厚,实乃两全之策啊。”
然而,朱祁镇和王振却如同被权力和虚荣蒙蔽了双眼,陷入了固执的泥沼无法自拔。他们坚持要思机发亲自到京师请罪,否则就继续兴兵讨伐。王振更是在一旁煽风点火,蛊惑朱祁镇道:“陛下,若不如此,如何能彰显我大明的威严?这些蛮夷之辈,必须让他们知道我朝的厉害,否则日后必将再次生乱。” 就这样,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这片土地上,又持续了数年之久。
一直到正统十四年(1448 年),王骥才率领着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大军班师回朝。此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西南边疆,让明朝的统治秩序在当地得以重新确立,但是 “大发兵十五万,转饷半天下”,巨大的军费开支使得国家财政面临着沉重如山的压力,几乎到了不堪重负的边缘。为了筹集巨额的军费,朝廷不得不增加赋税,各种苛捐杂税如雪花般纷纷落在百姓的头上。无数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苦苦挣扎。无数的人力、物力被无情地投入到这场战争中,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田园荒芜,杂草丛生,民不聊生。对明朝的国力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几乎难以承受的巨大损耗,如同在明朝这棵大树上狠狠地砍了一刀,使其元气大伤。
除了用兵麓川外,明朝国内的局势也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愈发变得阴沉压抑,动荡不安。正统十二年(1447 年),福建、浙江一带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叶宗留原本是一名矿工,在那暗无天日的矿洞里,他和工友们每日从早到晚辛苦劳作,在狭窄潮湿的矿道中艰难前行,忍受着刺鼻的矿尘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然而,他们辛勤的付出却只能换来微薄得可怜的收入,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遭受当地官府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各种名目的税费如枷锁般套在他们的脖子上。长期的积怨在心中如火山般爆发,叶宗留毅然挺身而出,率领着众多同样遭受苦难、心中充满愤怒的矿工揭竿而起。
邓茂七则敏锐地察觉到当地百姓对官府的不满情绪已然如干柴般堆积。他振臂一呼,以反抗苛捐杂税、惩治贪官污吏为响亮的口号,如同在干柴上点燃了一把火。那些对官府的压迫早已忍无可忍的百姓,纷纷响应邓茂七的号召,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起义队伍。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不公的愤怒,迅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忽视的起义力量。
起义军在福建、浙江一带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官府的军队望风而逃。他们与明朝官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不断。双方互有胜负,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状态。明朝政府为了镇压起义,不得不从各地抽调大量兵力前往福建、浙江。这些士兵远离家乡,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上与起义军作战。他们面临着对地形的不熟悉、对敌人战术的不了解等诸多困难,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直到正统十四年(1449 年)二月,经过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战斗,明朝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终于将这场起义艰难地平定。
然而,还没等明朝政府有时间喘口气,广东又爆发了黄萧养起义。黄萧养出身贫寒,自幼便在困苦的生活中挣扎,饱受生活的磨难。成年后,他亲眼目睹了明朝的苛捐杂税如猛虎般肆虐,无情地吞噬着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