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仿佛在祈求着什么。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痛心疾首。
王振的野心如同永不满足的饕餮,他的欲望无底洞般无法填满。他并不满足于把控这些重要部门,进而将罪恶之手伸向了朝廷的核心权力 —— 奏章批阅。朝中大臣们怀着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呈上的奏章,在到达皇帝御前之前,必须先经过王振这一关卡。他如同一个贪婪的掠夺者,坐在宽敞明亮、装饰奢华的书房里,周围摆满了珍贵的书籍和华丽的摆件,彰显着他的财富与地位。书房的墙壁上挂着名家字画,每一幅都价值连城,书桌上摆放着精美的文房四宝,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他仔细地审阅每一份奏章,手中的毛笔不时地在奏章上圈圈点点,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全部删除,只把对自己巩固权势、谋取私利有帮助的内容呈递给朱祁镇。有时候,他看到弹劾自己的奏章,会气得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他将奏章撕得粉碎,然后咬牙切齿地说:“敢跟我作对,不知死活,我让你们都没有好下场!我要让你们身败名裂,家族覆灭!”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凶狠和决绝,仿佛要将所有反对他的人都吞噬掉,那种狰狞的面容,犹如恶魔现世。皇帝朱祁镇,就这样被蒙在鼓里,对朝中诸多事务的真相一无所知,犹如被迷雾笼罩,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许多关乎国家兴衰、百姓福祉的重要决策,并非在朝堂上经过众大臣公正、严谨的商议得出,而是王振在自己奢华的私宅之中,与那些心怀不轨的亲信们秘密谋划后决定的。他们在密室中,紧闭门窗,拉上厚重的窗帘,低声商讨着如何进一步巩固权力,如何谋取更多的利益,全然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安危。密室中弥漫着阴谋的气息,他们的笑声中充满了贪婪与邪恶,仿佛在黑暗中策划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在王振一手遮天的专权统治下,朝堂之上的正直大臣们纷纷陷入困境,被无情地边缘化。于谦,这位刚正不阿、一心报国的大臣,心怀天下,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他多次因反对王振的不当行径,被王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一日,朝堂之上讨论边防军饷一事,关系到国家的边防安全与稳定。于谦神色凝重,面容严肃,上前一步,拱手向皇帝说道:“陛下,如今国库空虚,边防军饷关乎国家安危,每一分钱都应合理使用。当务之急,是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将资金用于军备扩充,加强边防力量,方能保我大明边疆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王振听后,冷笑一声,阴阳怪气地说道:“于大人,您这是不把将士们的辛苦当回事啊,削减开支,将士们如何能安心作战?他们在边疆风餐露宿,为国家出生入死,你却如此吝啬!” 于谦义正言辞地反驳:“王公公,将士们的辛苦我自然知晓,感同身受,他们是国家的英雄,理应得到尊重与保障。但如今国家财政紧张,面临诸多困境,若不精打细算,合理规划,日后如何应对更大的危机?若边防军饷被肆意挥霍,一旦敌军大规模入侵,我们将何以抵挡?” 王振顿时脸色铁青,气得浑身发抖,心中对于谦的恨意又加深了几分。他狠狠地瞪了于谦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杀意,心中盘算着如何再次陷害他,将他彻底从朝堂上铲除。此后,王振曾妄图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弹劾下狱,想要彻底将他从朝堂上铲除。幸好于谦在朝中威望颇高,深受大臣们的敬重与爱戴。许多大臣纷纷为他求情,有的大臣甚至冒着被王振报复的风险,在朝堂上直言:“于大人一心为国,清正廉洁,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才,怎能被如此诬陷!天理何在?公道何在?” 此事才未能得逞。即便如此,于谦此后也时常遭到王振的刁难与排挤。在一次朝堂议事中,王振故意安排自己的亲信提出一些荒谬至极的建议,毫无逻辑与可行性。然后让于谦反驳,于谦据理力争,言辞激烈,只为维护国家的利益与正义。王振立刻抓住机会,在朱祁镇面前诋毁于谦:“陛下,您看于大人,如此无礼,在朝堂之上肆意喧哗,全然不把陛下和朝廷规矩放在眼里!他这是目无君上,意图谋反啊!” 朝堂上,其他大臣们听着王振的诬陷,心中虽有不满,但敢怒不敢言,只能看着于谦陷入困境。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于谦被王振诬陷,却无能为力,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
而朱祁镇,这位本应手握朝政大权、主宰天下的皇帝,在王振的蒙蔽与操控下,实则沦为了傀儡。他被王振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如同被牵线的木偶,任由王振摆布。王振常常胆大包天地假传圣旨,以皇帝的名义为自己谋取私利。他不仅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府邸,其府邸的规模和奢华程度堪比皇宫的部分宫殿。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精美绝伦,花园中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四季如春,宛如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