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地砸在众人的心头。群臣们心急如焚,再次跪地恳请朱祁镇停止前进,暂避敌军锋芒。王振却被众人的请求彻底激怒了,他双眼圆睁,怒目而视,恶狠狠地呵斥道:“你们这群胆小怕事的家伙!如此怯懦,怎配为我大明臣子?还不快给我去巡视阵地!若再敢胡言乱语,动摇军心,定斩不饶!” 在王振的淫威之下,群臣们虽满心无奈与担忧,但又不敢违抗,只能无奈地起身,冒着狂风暴雨,艰难地前往阵地。他们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皇帝的担忧。
八月初一日,历经风雨洗礼的朱祁镇大军终于抵达大同。这座曾经繁华热闹的城市,如今已被战火摧残得满目疮痍,一片凄凉。城中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废墟一片。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躲藏,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孩子们在角落里哭泣,老人们在废墟中叹息,年轻的妇女们则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瑟瑟发抖。大同镇守太监郭敬,深知局势的严峻,悄悄找到王振,忧心忡忡地劝说道:“王公公,依老奴之见,若再继续前行,恐怕正中敌人下怀啊!如今敌军士气正盛,我军却屡遭挫折,此时贸然进攻,实在是凶险万分。还望公公能劝劝陛下,暂且退兵,从长计议。” 王振听后,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恐惧。回想起自出居庸关后,一路上狂风暴雨不断,仿佛是上天对他们的警示。如今到了大同,暴雨又突然降临,士兵们也都面露惧色。王振的内心开始动摇,经过一番权衡,他最终决定第二天班师回朝。
大同参将郭登心系皇帝安危,通过学士曹鼐等人向朱祁镇建议:“陛下,大军可绕道南面的紫荆关入京,如此便能避开敌军锋芒,紫荆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军可凭借地利之势,安全撤回京城,确保陛下的安全。” 然而,王振却拒绝了这一合理建议。原来,王振一心想着衣锦还乡,想带着朱祁镇去自己家乡蔚州的故居,在父老乡亲面前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荣耀。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家乡人对他的敬仰与羡慕,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行军途中,他又担心大军会践踏家乡的庄稼,引起乡亲们的不满,于是临时改变主意,决定改道宣府。这一番折腾,不仅让大军白白绕了远路,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让疲惫的士兵们更加疲惫不堪,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八月初七日,朱祁镇率领大军再次抵达宣府。此时,传来消息,也先已派兵紧紧追来。兵部尚书邝埜心急如焚,深知局势已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两次上书,言辞恳切地恳请朱祁镇:“陛下,军情十万火急,瓦剌追兵将至,请速速下令疾驱入关,并安排精锐部队断后,以确保大军安全撤回!若再迟延,恐遭敌军围困,后果不堪设想啊!” 然而,朱祁镇却对邝埜的上书置若罔闻。他被王振的言论所左右,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认为敌军不足为惧。邝埜见皇帝如此,心急如焚,亲自前往行殿,跪地恳请。他声泪俱下,苦苦哀求皇帝能够重视当前的危急形势。王振见邝埜如此执着,顿时火冒三丈,指着邝埜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个迂腐的书呆子,懂什么军事?再敢多言,扰乱军心,定斩不饶!” 邝埜被王振的怒斥吓得浑身发抖,但他心中依然牵挂着皇帝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只能无奈地退下。他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愤,却又无能为力。
八月十三日,朱祁镇正要下令离开宣府时,一名夜不收骑兵如疾风般飞驰而来,带来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 —— 瓦剌骑兵已经近在咫尺,紧追其后。朱祁镇听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慌乱之下,急忙下令原地扎营,并派恭顺侯吴克忠断后拒敌。吴克忠领命后,毫无惧色,带着麾下将士义无反顾地冲向敌军。战场上,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吴克忠虽然勇猛无比,但面对瓦剌的精锐骑兵,终究难以抵挡。瓦剌骑兵如潮水般涌来,吴克忠和他的将士们在敌阵中奋力拼杀,鲜血染红了大地。最终,吴克忠不幸被敌军击毙,他的身体倒在血泊之中,却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傍晚时分,听到败报的朱祁镇惊恐万分,心急如焚,又急忙派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带领官军四万迎战。朱勇和薛绶率领着将士们在鹞儿岭与瓦剌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然而,由于情报有误和指挥失当,明军在鹞儿岭陷入了瓦剌军的重重包围。瓦剌军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明军围得水泄不通。尽管将士们拼死抵抗,浴血奋战,他们挥舞着兵器,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喊杀声震得山谷回响,但最终还是全军覆没。这一场惨败,让朱祁镇的亲征之旅陷入了绝境,明朝的命运也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悬在了生死一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