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残酷无情和可怕后果。他们怀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责任感,纷纷挺身而出,联名上书劝谏朱祁镇,苦口婆心地指出此时对麓川用兵绝非明智之举。杨士奇在奏章中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地写道:“麓川之地,地势复杂险要,山川纵横交错,险阻众多,犹如天然的屏障。我军若深入其境,不仅行军路线艰难曲折,常常会遇到难以逾越的山川沟壑,而且粮草转运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那偏远的山区,道路崎岖狭窄,车马难行,粮草的运输只能依靠人力背负,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运输效率极低,一旦粮草供应不足,我军将陷入绝境。此外,战争一旦爆发,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我大明的国力将是巨大的损耗。国库的积蓄将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消耗,百姓的赋税也将随之加重,这无疑会给本就脆弱的民生带来沉重的打击。”
何文渊也痛心疾首、忧国忧民地表示:“如今国内百姓生活尚未富足,许多地方还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困扰。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大片农田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若此时大兴兵戈,发动对麓川的战争,百姓不仅要承受战争带来的恐慌和不安,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以供应前线的军需物资。这无疑会让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民不聊生,恐怕会引发大规模的民怨,动摇国家的根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刘球更是直言不讳、义正言辞地指责王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蛊惑圣心,将国家和百姓推向战争的深渊边缘。他在奏章中愤怒地写道:“王振此人,心怀不轨,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和虚荣心,不惜编造谎言,蛊惑陛下,挑起战争。他的行为不仅是对国家和百姓的背叛,更是对祖宗基业的亵渎。望陛下明察秋毫,以江山社稷为重,以百姓福祉为念,切勿轻启战端,以免给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但王振怎会轻易善罢甘休,他继续在朱祁镇身边巧言令色、颠倒黑白,不断地诋毁这些大臣。他污蔑杨士奇等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是一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迂腐之辈,根本不懂帝王的宏图霸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他们的存在只会阻碍大明前进的步伐,成为国家发展的绊脚石。在王振的恶意挑拨和蛊惑之下,朱祁镇逐渐对这些反对之声充耳不闻,最终一意孤行,决定对麓川用兵。
麓川之役就此正式拉开了血腥而又残酷的帷幕。兵部尚书王骥被任命为此次战役的统帅,他肩负着皇帝的重托和国家的期望,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十五万大军,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征程,向着遥远的云南进发。一路上,军队翻山越岭,穿越茂密的原始丛林,趟过湍急的河流,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南方的气候潮湿闷热,蚊虫肆虐,许多士兵在行军途中感染了疾病,身体虚弱不堪,但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坚持前行。
终于,大军抵达了麓川。双方军队在这片陌生而又充满硝烟的土地上,展开了激烈而又残酷的战斗。思任发的军队虽然兵力相对薄弱,武器装备也远不如明军精良,但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利用山林的复杂地形和茂密植被作为掩护,巧妙地设下了许多埋伏,给明军造成了不少麻烦和损失。明军士兵在山林中常常遭遇突如其来的袭击,防不胜防,许多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倒在了敌人的刀枪之下。
然而,明军凭借着强大的整体实力和精良的装备,逐渐在战斗中占据了上风。经过长时间的激烈厮杀和艰苦战斗,在第二年,思任发的军队终于抵挡不住明军的猛烈进攻,兵败如山倒。思任发无奈之下,只得率领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往缅甸。
王振的野心并未因为思任发的逃亡而得到满足,他像一个永不满足的饕餮之徒,继续怂恿朱祁镇,要求明军乘胜追击,继续攻打缅甸,务必迫使缅甸交出思任发。在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缅甸国内陷入了一片恐慌和混乱之中。缅甸国王深知大明的强大实力,他清楚地知道,如果继续庇护思任发,必将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灭顶之灾。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利弊,缅甸国王最终选择屈服于大明的压力,将思任发献出。
但事情并未就此画上句号,思任发之子思机发仍盘踞在孟养一带。他深知大明的实力不可抗衡,为了避免更多无辜百姓惨遭屠戮,减少不必要的流血牺牲,于是上表向明朝谢罪,表示愿意臣服于大明,请求明朝能够网开一面,保留他一方土地,让当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此时,朝中廷议纷纷主张趁机招抚思机发,认为这样既能稳定西南边疆的局势,避免进一步的战争冲突,又能节省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大臣们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