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章,那声音轻柔而舒缓,为校园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庭院中,摆放着几处精美的石雕,有的是古代贤人的雕像,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他们当年讲学论道的风采,那深邃的眼神、飘逸的衣袂,仿佛在向后人传递着智慧的火种;有的则刻着经典的诗词篇章,字迹苍劲有力,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为整个庭院更增添了几分古朴典雅的气息。庭院一角,还有一泓清泉潺潺流淌,泉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弋着,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为这宁静的校园增添了灵动之美。
朱祁镇看着眼前这些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子们,被他们的热情深深感染,脸上不自觉地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他毫无架子地主动与学子们围坐在一起,兴致盎然地探讨起经史子集。
“诸位学子,对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你们有何见解?” 朱祁镇微笑着问道,目光温和地扫过每一位学子,眼神中带着鼓励与期许,仿佛在告诉他们不必拘谨,畅所欲言,朕渴望听到你们的真知灼见。
一位年轻的学子站起身来,恭敬地拱手行礼,身姿挺拔如竹,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他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学生以为,这句话着重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相辅相成。只学习不思考,就如囫囵吞枣,虽读万卷书,却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最终只会陷入迷茫,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法找到前行的方向;只思考不学习,便如同无本之木,缺乏知识的坚实支撑,思考也会陷入危险的空想,沦为空中楼阁,看似美妙却毫无根基。唯有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方能在求知的道路上有所收获,不断进步,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祁镇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的神色,说道:“所言极是。那你们在日常学习中,又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呢?”
学子们纷纷踊跃发言,阐述自己对学问的见解,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有的讲述自己在研读经典时,如何逐字逐句地细细分析,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在古籍的字里行间探寻先人的智慧,甚至为了一个字的释义,不惜查阅大量的古籍,翻阅无数的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答案;有的分享与同窗讨论时,思维碰撞出的绚烂火花,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启发,在思想的激烈交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却又乐在其中,享受着思想碰撞的快感,因为他们深知真理越辩越明。朱祁镇认真倾听着,不时与学子们交流互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分享一些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典故,引得学子们时而点头表示赞同,时而陷入沉思,现场其乐融融,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就在这时,王振站在一旁,内心的虚荣如同被点燃的熊熊烈火,燃烧得愈发炽热。他看着朱祁镇与学子们谈笑风生,心中既羡慕又嫉妒,一种强烈的不甘涌上心头,迫不及待地想要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不停地摇头晃脑,一会儿双手背在身后,故作深沉地踱步,那模样仿佛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儒,试图模仿那些古代贤人的姿态,却显得有些滑稽;一会儿又伸手比划着,努力想要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只见他眉头紧紧皱起,双眼微闭,仿佛在努力回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而后清了清嗓子,故意提高音量,故作高深地说道:“依咱家看来,这书中所言,实乃……” 可他刚开口,便因为对经典典故的理解偏差,引用出现了严重错误。他将一个原本用于形容治国理政时君王平衡各方势力的典故,错误地用在了学术研究中关于知识融会贯通的语境里,驴唇不对马嘴。
学子们听到后,不禁面面相觑,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和惊讶。他们没想到,堂堂太监竟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他们先是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这说法似乎有误啊。”“是啊,这般错误实在不应该。” 随后,他们纷纷低下头,开始小声地窃窃私语,话语中满是对王振错误言论的质疑。有的甚至忍不住露出了轻蔑的笑容,觉得这位平日里耀武扬威的太监不过如此,在真正的学问面前原形毕露。
然而,王振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越说越起劲儿,声音越来越大。他一边说着,一边手舞足蹈,动作幅度越来越夸张。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他猛地一个转身,手臂用力一挥,却没注意到旁边的书案。只听 “哗啦” 一声巨响,书案上的书本、笔墨纸砚全都散落一地。刹那间,场面变得一片混乱,纸张在空中肆意飞舞,墨汁溅得到处都是,有的溅到了学子们的衣服上,引得几声低呼。有个学子的长衫被墨汁染黑了一大片,他无奈地苦笑,眼中满是无奈与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