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便是他处心积虑想要拔除的一颗眼中钉。这位尚书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一心只为朝廷选拔贤能之才,在朝堂上德高望重,深受众人敬仰。他曾多次抵制王振安插亲信的企图,成为王振权力之路上的绊脚石。王振却居心叵测,诬陷他结党营私,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大肆收受贿赂,任人唯亲,全然不顾朝堂公正与国家社稷。他精心编造了诸多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漏洞百出的细节,将谎言说得绘声绘色、煞有其事。他称尚书在某次选拔中,收了某位富商千金的巨额贿赂,便将其不学无术的儿子安排进了重要官职。为了让这个谎言更具可信度,他还买通了几个市井无赖,让他们在街头巷尾散布谣言,添油加醋地讲述着这个虚假的故事,试图混淆视听,让人们信以为真。
朱祁镇因年纪尚轻,涉世未深,缺乏足够的政治判断经验,再加上对王振多年来毫无保留的深信不疑,竟真的被这些毫无根据的谣言所蒙蔽,如同被一层厚厚的迷雾遮住了双眼。很快,一道冰冷无情的圣旨下达,这位忠诚正直、一心为国的尚书便被革职查办。一夜之间,他从朝堂的高位重重跌落谷底,所有的权力与地位瞬间化为乌有,只留下满心的冤屈与无奈。他在狱中仰天长叹,感慨世事无常,痛心朝堂被小人蒙蔽。他想起自己一生为国家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老泪纵横。他回忆起自己为朝廷选拔人才时的每一个日夜,那些辛苦与付出,如今都付诸东流,心中充满了悲愤与不甘。
而对于那些愿意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甘愿依附于他的人,王振则不遗余力地加以提拔。他仿若一位掌控生死棋局的幕后黑手,阴沉着脸,将自己的心腹亲信,一个个如同棋子般,安插到各个重要部门。从掌管官员任免、关乎仕途升降的吏部,到手握军权、决定国家安危的兵部,再到负责监察百官、维持朝堂秩序的都察院,他的势力如同一张无形且致密的大网,在朝堂上迅速蔓延开来,逐渐形成了一股以他为核心、令人胆寒的庞大势力。他在朝堂上安插眼线,让他们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间谍,随时汇报大臣们的一举一动,稍有不从者,便会遭到他的报复。他会利用自己的权势,诬陷那些不听从他的大臣,让他们失去官职,甚至性命不保。
在选拔官员时,他更是公然无视朝廷传承已久、祖宗定下的规章制度,将才能与品德这两大重要标准抛诸脑后。在他眼中,唯一的标准便是看对方是否对他忠心耿耿,是否能成为他肆意操控朝堂的得力工具。只要是那些能向他表忠心、送上丰厚贿赂的人,哪怕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无才无德之徒,也能在他的暗箱操作下平步青云,获得令人眼红的重要官职。曾有一个市井无赖,靠给王振献上从民间搜刮来的奇珍异宝,竟被任命为掌管一方钱粮的官员。这个无赖上任后,横征暴敛,对当地百姓极尽搜刮之能事,致使当地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他增加各种苛捐杂税,让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在王振的这番肆意操弄、胡作非为下,原本清正严明、风清气正的朝堂,逐渐陷入了一片混乱不堪、乌烟瘴气的泥沼。正直的官员们纷纷遭到排挤打压,他们正义的声音被无情地淹没在王振及其党羽的喧嚣之中。朝廷的各项政策,也在王振及其党羽的恶意操纵下,开始严重偏离正轨,走向了一条万劫不复的歧途。
曾经公正严明、百姓信赖的司法体系,在王振的粗暴干预下,变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那些平日里秉公执法、坚守正义的官员,若不服从王振的命令,不愿沦为他的傀儡,便会被他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撤职查办。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王振的亲信,他们在审判案件时,全然不顾事实真相,只听从王振的指示,将法律当作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物。一些无辜的百姓,仅仅因为得罪了王振的党羽,便被罗织各种荒谬的罪名,含冤入狱;而那些真正犯下滔天罪行的罪犯,只要向王振行贿,送上足够的钱财珍宝,便能逍遥法外,继续在世间为非作歹,危害百姓。有一位普通农户,只因拒绝将自家良田卖给王振的亲信,便被诬陷为偷盗犯,投入大牢受尽折磨。他在狱中受尽了酷刑,皮开肉绽,却始终不肯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心中充满了对王振等人的愤恨。他在狱中日夜期盼着能有人为他伸冤,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经济政策同样被王振弄得一团糟、惨不忍睹。为了满足自己和党羽们那无穷无尽、贪婪无度的私欲,他不断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将沉重的负担无情地压在百姓的肩头。百姓们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更是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原本肥沃的农田,因为繁重的赋税,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