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心中,一直怀揣着 “大元皇帝一统天下” 的宏伟且野心勃勃的夙愿。他渴望恢复大元昔日的辉煌,让瓦剌的旗帜在中原大地上高高飘扬。而如今明朝皇帝竟意外地落入自己手中,这在他看来,无疑是上天赐予他实现梦想的绝佳契机,仿佛那至高无上的霸业已经触手可及。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召集群臣,在那宽敞的营帐中,迅速商议该如何处置朱祁镇这一关乎成败的关键人物。群臣听闻此事,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多数人认为,明朝与 “大元” 长期以来积怨颇深,矛盾错综复杂。明朝皇帝率领大军与瓦剌作战,致使无数瓦剌勇士命丧黄泉,无疑是 “大元” 不共戴天的仇人。若留下他,必将如芒在背,后患无穷,应当毫不犹豫地立即将其杀死,以绝后患。
然而,伯颜帖木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目光坚定地环顾众人,缓缓开口说道:“诸位且仔细想想,这位明朝皇帝在那混乱不堪、杀声震天的战场上,刀光剑影之中,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竟然能够毫发无伤,这难道不是上天对他的特别庇佑吗?如此之人,身负天意,我们又怎能轻易将其杀害?若是违背天意,恐遭天谴。依我之见,不仅不能杀,反而应当将他平安送回明朝。这样既能彰显我们瓦剌的仁义,或许还能借此契机,与明朝达成和平协议,为我瓦剌换来长久的安宁与繁荣。”
伯颜帖木儿的这一番言论,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在群臣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众人顿时议论纷纷,各执一词,场面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有人赞同伯颜帖木儿的观点,认为不应违背天意,否则会给瓦剌带来灾难;而有人则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绝不能放过明朝皇帝。若是放走他,明朝必定会卷土重来,对瓦剌发动更猛烈的攻击。
也先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众人的激烈争论,心中也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渴望借助朱祁镇实现自己的霸业,利用朱祁镇的身份,迫使明朝割地赔款,甚至一举攻下明朝的都城北京,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另一方面,又担心留下朱祁镇会带来诸多变数,比如明朝会想尽办法营救朱祁镇,到时候瓦剌可能会陷入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
最终,他权衡再三,决定采纳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同意不杀朱祁镇,但他却想将朱祁镇当作奇货可居,妄图以此为重要筹码,在攻打北京时获取更大的利益,为自己的霸业增添有力的助力。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手持朱祁镇这张王牌,明朝的城池在他的铁骑下纷纷沦陷的场景。
于是,也先下令将朱祁镇送到伯颜帖木儿的军营中严加看管,并特意安排了三名在瓦剌的明朝武官 —— 袁彬、哈铭(杨铭)、李成(沙狐狸)伺候在朱祁镇左右。表面上,这是对朱祁镇的照顾,让他在异国他乡能有熟悉的人陪伴;实则是严密监视,防止他逃跑或者与明朝暗中联络。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到了八月十七日。也先迫不及待地挟持着朱祁镇来到宣府城南,妄图利用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迫使守将杨洪等出城迎驾。他心中打着如意算盘,认为有朱祁镇这张王牌在手,守将们定会畏惧屈服,乖乖打开城门,迎接他的大军入城。
他派人在城下大声呼喊:“杨洪将军,你们的皇帝在此,还不速速出城迎驾!若敢违抗,定将你们碎尸万段!” 也先满心以为,杨洪等将领听到皇帝的消息,定会惊慌失措,立刻开门投降。然而,杨洪等将领皆是忠义之士,他们深知也先的险恶用心,犹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杨洪站在城墙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城下的也先和朱祁镇,大声回应道:“我只知守城,不知有他!也先,你休要妄图用皇帝来威胁我们,我们绝不会向你屈服!” 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坚守城门,以严词厉色拒绝了也先的无理要求。面对城墙上严阵以待、意志坚定的守军,也先的如意算盘瞬间落了空,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暂时作罢,心中暗自恼怒却又无计可施。他看着城墙上的守军,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焰,但却只能望城兴叹。
八月二十一日,不甘失败的也先又挟持着朱祁镇来到大同城门前,再次妄图叫开城门。他心想,或许大同城的守将不会像宣府的杨洪那般强硬,说不定会被朱祁镇的身份所威慑。他故技重施,派人在城下高喊:“大同守将听着,你们的皇帝被我们俘虏了,若不开城门,皇帝性命不保!”
然而,大同守将郭登同样是一位赤胆忠心、深明大义的忠义之士。他深知也先此举背后的阴谋诡计,如同看透了也先的五脏六腑。郭登站在城墙上,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