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的消息如同一颗威力巨大的重磅炸弹,以雷霆万钧之势瞬间在北京城炸开了锅。当朱祁镇被俘的噩耗传来,整个北京城仿佛被一层浓厚且压抑的阴霾所笼罩,城中百姓人心惶惶,仿佛世界末日即将降临。街头巷尾,人们都在交头接耳,神色慌张且焦虑地议论着这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的变故。恐惧的阴霾如同厚重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让大家都感到窒息与绝望,仿佛呼吸都变得异常艰难。
孙太后听闻此事后,心急如焚,整个人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她的眼神中满是焦虑与不安,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担忧。这位在后宫中历经无数风雨,见惯了宫廷中的波谲云诡、尔虞我诈的太后,自然深知此时的局势已然危如累卵,稍有不慎,大明王朝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在这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之际,为了稳定动荡不安的局面,她当机立断,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下令命朱祁钰监国。与此同时,她心中仍对朱祁镇的平安归来抱有一丝微弱却又执着的希望,不惜动用宫中大量的金银财宝,企图以此赎回朱祁镇。一时间,宫中的太监、宫女们纷纷忙碌起来,他们神色匆匆,脚步慌乱,将那些珍贵无比、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一箱箱地装上马车。随后,车队浩浩荡荡地朝着也先的营地进发,那场面仿佛是一场悲壮的出征,承载着太后的希望与大明的尊严。
然而,也先这个狡黠且野心勃勃的草原枭雄,在接收了这些财宝后,却没有丝毫放人之意。他的野心就如同贪婪的饿狼,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在他眼中,朱祁镇就是他手中的一张王牌,一张足以掌控天下局势、改变历史走向的绝佳筹码。凭借这张王牌,他或许就能实现自己多年来称霸中原、复兴大元的野心。他坐在营帐之中,看着那些堆积如山的财宝,嘴角露出一丝得意且狡黠的笑容,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眼神中透露出的贪婪与野心让人不寒而栗。
翰林侍讲徐珵(徐有贞),在这一片慌乱之际,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不已的提议 —— 南迁。他满脸忧虑,眉头紧锁,仿佛心中压着一块巨石。他向众人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言辞中充满了对局势的悲观与担忧,认为北京如今已经危在旦夕,四面楚歌,唯有南迁,才能保住大明的根基,延续大明的血脉。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面露犹豫之色,有的则坚决反对。
兵部侍郎于谦,这位刚正不阿、心怀天下的大臣,立刻挺身而出,坚决反对。他目光坚定,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深邃而又充满力量。言辞铿锵有力地说道:“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瞬间斩断了众人南迁的念头。他的话,让在场的许多大臣都为之动容,纷纷开始重新审视当前的局势。他们从于谦坚定的眼神和有力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坚守的力量,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于是,孙太后和朱祁钰在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擢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将北京的防务重任全权委任给他。于谦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犹如泰山般沉重,这份责任不仅关乎着北京百姓的安危,更关乎着大明王朝的兴衰荣辱。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整顿军务之中。首先,他果断地采取行动,捕杀王振的亲属和党羽。王振,这个曾经在朝堂上飞扬跋扈、一手遮天、祸国殃民的宦官,他的所作所为早已引起了公愤。如今他的余党已然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得而诛之。于谦的这一举措,犹如拨云见日,让饱受王振之苦的百姓和大臣们心中大快。京城的百姓们对于谦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大家都坚信,有于谦在,京城一定能够度过这场危机。他们在街头巷尾传颂着于谦的名字,将他视为拯救大明的希望之星。
在正统十四年(1449 年)九月初六日,局势愈发紧张,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与不安。为了彻底断绝也先的要挟念头,于谦和群臣经过商议后,一致决定拥戴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与此同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帝。这一举措,如同定海神针一般,让原本慌乱不安的人心渐渐安定下来。朱祁钰坐在皇位上,望着满朝文武,心中既有对权力的敬畏,又有对未来局势的深深担忧。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从这一刻起,他将带领大明王朝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看着台下的大臣们,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决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大明的江山,不辜负众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