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纷繁复杂的朝政事务。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毕竟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主持朝政,面对众多大臣和复杂的政务,心中难免有些不安。但更多的是坚定与决心,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关乎着天下百姓的福祉。他挺直了腰板,目光坚定地看着眼前的大臣们,开始了他的理政之路。而朱祁镇则在寝宫中,虽身体被困于病榻,但那颗心系朝堂的心从未停歇。他时刻牵挂着朝堂的局势,想象着太子在大殿上的一举一动,心中默默为太子祈祷,期待着太子能够在实践中逐渐成长,扛起国家的重任,带领大明走向繁荣昌盛。他时而皱眉,时而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在与太子一同经历着朝堂上的风云变幻。
正月十六日,朱祁镇的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垂危,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这一天,寝宫内的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的前夕,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朱祁镇静静地躺在病榻上,气息奄奄,双眼紧闭,只有微弱的呼吸证明他还尚存一丝生机。突然,他猛地睁开双眼,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与决绝。他强忍着身体如千刀万剐般的剧痛,微微抬起颤抖不已的手,示意身旁的太监召来皇太子朱见濡以及司礼监太监牛玉等一众亲信至病榻前。
众人匆匆赶来,神色悲戚,纷纷跪地请安。朱祁镇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眷恋与不舍。这熟悉的一张张面孔,陪伴他走过了无数个春秋,见证了他的辉煌与落魄。他微微抬起颤抖的手,示意太子靠近。
朱见濡见状,快步走到榻前,双膝跪地,身体前倾,紧紧握住父亲那瘦骨嶙峋的手。他的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夺眶而出,滴落在朱祁镇的手上。“父皇……” 朱见濡哽咽着,声音中充满了悲痛与不舍。朱祁镇看着眼前已然长大成人的儿子,心中满是慈爱与期望。他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开始嘱咐身后事。
首先,他提及了孝养钱皇后。“吾儿,皇后与朕夫妻多年,情深意重。” 朱祁镇的声音微弱得如同蚊蝇之语,但每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饱含着对钱皇后深深的关切。“朕离去之后,你定要好好孝顺她,让她安享晚年。切不可有丝毫怠慢,此乃为人子之孝道,亦是为君者的仁善之举。” 朱祁镇的眼神中透露出温柔与坚定,仿佛在回忆着与钱皇后携手走过的点点滴滴。他们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一起面对的艰难困境,都如同电影般在他的脑海中一一浮现。那些在宫中漫步的日子,那些相互扶持的瞬间,都成为了他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接着,他又说到了自己与钱皇后的合葬之事。“朕驾崩之后,定要与皇后合葬,不可分离。”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仿佛在向众人宣告,即使生死相隔,他与钱皇后的夫妻情分也永不磨灭。他微微顿了顿,似乎在积蓄着最后的力量。“朕与皇后,历经风雨,她始终陪伴在朕身边,不离不弃。这份情,朕铭记于心。死后,朕也要与她相伴。” 他想起了那些艰难的日子,钱皇后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支持与鼓励,这份深情,他怎能忘怀。在他落魄之时,钱皇后的陪伴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在他重新登上皇位时,钱皇后的喜悦与他一同分享。
随后,朱祁镇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 —— 下令废除嫔妃殉葬的祖制。他缓缓说道:“殉葬之举,残忍至极,实非人道。朕不忍再让无辜之人因此丧命,自朕之后,废除嫔妃殉葬之制。”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悲悯与仁慈,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封建陋习的有力冲击,彰显了他作为帝王的仁厚胸怀。在场众人听闻,无不为之动容。有的大臣眼中泛起泪花,被朱祁镇的仁慈所感动;有的则面露敬佩之色,对朱祁镇的英明决策深感钦佩。纷纷跪地叩首,高呼:“陛下圣明!陛下仁德!”
在生命的烛火即将燃尽,那最后的微光摇曳闪烁之际,朱祁镇躺在寝宫的榻上,气息微弱却眼神坚定。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心中挂念着大明江山的未来,于是强撑着最后的精力,再次召见了太子朱见深。
寝宫内,烛火昏黄,映照出一片凝重的氛围。朱祁镇示意朱见深靠近榻前,他缓缓伸出手,握住朱见深的手,那双手虽已虚弱无力,却仍试图传递出一股坚毅的力量。看着眼前已然长大成人的太子,朱祁镇的眼中满是期许与忧虑。他期望太子能够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带领大明走向繁荣,却又忧虑太子是否能够应对朝堂上的种种挑战。
他微微颤抖着嘴唇,用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开始了对太子最后的教诲。“吾儿,” 他轻声说道,语气中饱含着一位父亲的慈爱与一位帝王的庄重,“这江山社稷,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