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而又充实的一上午学习,小王皇子一直在全神贯注地钻研那深奥且神秘的“国学”知识。他时而眉头紧蹙,苦思冥想那些复杂晦涩的词句;时而面带微笑,因领悟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而感到欣喜若狂。然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王皇子的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咕咕叫起来,声音越来越大,仿佛在向主人抗议着它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终于,当老师宣布下课的时候,小王皇子如蒙大赦一般,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匆匆忙忙地朝着膳房奔去。一路上,他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些美味佳肴,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好不容易来到膳房门口,小王皇子深吸一口气,然后大步流星地走进去,准备好好填一填自己那早已饥肠辘辘、不停叫嚣着的肚子。
令小王期待的一场美味之旅也是其穿越后的第一顿正餐,餐桌上摆满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道道精致可口的开胃菜。这些小巧玲珑的碟子中盛放着各种腌制的肉类,有的鲜嫩多汁,有的咸香入味;还有色彩缤纷的蔬菜,或是清脆爽口,或是酸甜开胃;更少不了新鲜肥美的海鲜小碟,散发着大海的气息。
紧接着端上来的是主食,香气四溢。那金黄酥脆的烤饼,外酥里嫩,咬一口满嘴留香;松软香甜的面包,则像是云朵般轻盈,让人忍不住多吃几口。它们与各种丰盛的肉类或海鲜菜肴相得益彰,形成了完美的搭配组合。
烤肉串在火上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焦香;红烧鱼色泽红亮,汤汁浓稠鲜美;清蒸虾肉质紧实弹牙,保留了原汁原味……每一道菜肴都经过厨师们精心烹制,展现出独特的风味和魅力。
而在用餐接近尾声时,甜蜜的诱惑悄然登场——精美的甜点宛如一件件艺术品呈现在眼前。有用水果制作而成的果盘,五颜六色的水果切片摆放得整整齐齐,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有用蜂蜜浸润过的蛋糕,口感细腻柔滑,甜而不腻;还有加入坚果碎的饼干,香脆可口,满口余香。无论是哪一种甜点,都能给这顿美餐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有人不禁心生疑惑:“为何才七八岁大的小巴希尔如此贪吃呢?”其实啊,这其中大有缘由。要知道,在那遥远的中世纪时期,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尊贵的贵族们,用餐可绝非仅仅只是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简单。对于他们而言,吃饭这件事简直就如同治理国家一般重要!
在那个时代,餐桌上所摆放的食物数量、种类以及其丰盛程度,常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越是强大繁荣的国度,其餐桌上的美食便越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反之亦然。而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则是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紧密相连却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就拿领主和领民之间的关系来打个比方吧。领主们高高在上,宛如坐在餐桌前端的贵客,尽情享受着各种珍馐美味;而广大领民则好似那些摆在桌上供人品尝的食物,默默承受着领主们的支配和索取。这无疑是一种极其不平等且残酷的社会制度——万恶的封建社会!然而,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年幼的小巴希尔或许尚未能够深刻理解这些道理,但他对食物的那份狂热追求,似乎也从侧面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独特的风貌和价值观。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在漫长而黑暗的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犹如盘踞在大地上的巨兽,牢牢掌控着大量肥沃的土地以及其他重要的生产资料(实际上封建制度下土地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他们凭借这些优势,对可怜的农民阶级展开了无情且残忍的剥削。
地租,这一如同恶魔之爪般的存在,成为了地主们掠夺农民血汗成果的常用手段。每年,农民都要将自己辛勤劳作所得的大部分粮食交给地主,只留下勉强能够维持生计的一小部分。而且,那地租的数额高得令人咋舌,仿佛一座永远无法逾越的大山压在农民身上,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除了地租之外,高利贷更是一道索命的绳索。当农民遭遇天灾人祸或者生活困难时,不得不向地主借债度日。然而,那些利滚利的高利贷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使得许多农民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不仅如此,农民阶级还承受着来自地主阶级的残酷政治压迫。在封建等级制度这座森严的金字塔中,农民被死死地踩在了最底层。他们没有丝毫的政治权利可言,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统治阶层的摆布和欺压。哪怕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无处申诉冤屈,因为整个社会的权力架构都是向着地主阶级倾斜的。
更为可怕的是,地主阶级还施加了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