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机车风驰电掣开出工地,舒良策立刻就呼叫了福金:
“福金,立刻去查这三起抛尸点附近有没有废弃的建筑工地?最好直线距离均在两公里……不,一公里内。”
不到十秒,机械女声响起:“舒警官,有三处符合条件的废弃工地,分别位于费林区北边的柏沙路、东边的燕海街以及南边的雨花巷,三者分别距离抛尸点直线距离均在一公里以内。这也是尸检报告新同步的信息,检验出其中一具尸体头发中颗粒,成分有混凝土碎屑、建筑用防水涂层颗粒等。”
舒良策扫了一眼地图。
听完,又补充道:“福金,再去查查,从这三个废弃工地到各自抛尸点,途经路段的监控,有没有拍到凶手的体貌特征。”
“我现在去最近的柏沙路废弃工地看看,地址同步。”
机械女声应允。
柏沙路工地。
舒良策停车,径直走进建筑内,他要亲眼验证刚才浮现在他心里的一个想法。
荒废的工地显得格外安静,残破的混凝土柱子上长满了青苔,空气里夹杂着土腥味。
机车靴踩在地上发出砂石滚动的轻微声响。
拐角处,停下脚步,舒良策目光落在了前方的地面上。
那里有一个明显的下沉坑,深度目测大约1.5米,长度接近2米,足以容纳一个成年男性的身体。
舒良策蹲下,仔细观察坑壁上的痕迹,发现表面附着着一些深色的污渍,指尖轻轻一抹,还带着淡淡腥味。
“这个深度、长度,还有形状……如果用来处理尸体,正好合适。”
他从工具包中拿出检测仪,沿着下沉坑的坑壁轻轻划过。
检测仪器的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有机化合物信号,以及铁元素的反应峰。
有血液残留,有机化合物信号的话……是前面提到的抗菌清洁剂?
顺着思路,他又有了新的发现,目光扫向下沉坑的四周,顺着坑壁的纹路仔细观察。
坑壁的一侧,有几道明显的浅痕呈放射状延伸。
走过去蹲下,伸手触摸那些浅浅的痕迹,指尖感受到一片略显光滑的区域,和周围粗糙的混凝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被冲刷过?
下沉坑内,那些细小的泥沙像是被水流堆积起来,沿着痕迹的末端形成一道浅浅的弧线。
顺着排水痕迹的方向,又找到一条微微凹陷的沟槽,沟槽的底部有少量残留的液体
已经干涸,呈现出暗棕色。
很快他瞬间就意识到,这是作案人将这个下沉坑,排水清理过,但没处理干净。
舒良策蹲下身,取出采样工具,刮下一些附着在沟槽内壁的深色污渍,将其密封进证物袋里。
仔细扫视,隐约可见还有一些碎屑。
舒良策凭经验估计,这些碎屑就是尸体身上的脂肪酸结块了。
再延伸思考——
在浸泡尸体时,尸体依然会发生分解反应,过程中会释放脂肪酸,比如硬脂酸、油酸,这些物质会与坑壁或底部的土壤结合,形成难以取出的油渍。
舒良策脱下手套,用指尖轻轻蹭了一下坑壁,果然,触感滑腻。
待后续取证科来现场取证,检验得出结果后,基本就可以确认,这里是尸体处理点。
在建筑工地中,这种下沉坑还挺常见的,比如工地排水沟渠、又或者挖来铺设排水管道、电缆这些。
舒良策刚才追击安迪和弗莱明,正是在那边看到了这样的基础结构,又联想到自己之前看尸检报告上,发现尸体头发上有类似砂石的颗粒物。
这才联想到,作案人如果要用大量清洁剂浸泡一个成年男性,那必然需要一个有利的场景条件,地方最起码要够大、够深。
作案人很有想法,避免了在家中处理尸体,而是利用废弃建筑工地的条件,环境隐蔽又便于清理,掩盖气味,延长被发现的时间。
再顺着往下思考。
工地这里,甚至有可能就是作案人杀死受害者的第一现场!
接通警局内部通讯,舒良策对福金追加指示:
“福金,排查工地附近监控有没有出现过,和三名受害人体貌特征相似的身影?也就是说,能不能查到,这三名受害者有没有跟着谁来过废弃工地?”
等了一会,机械女声再次响起,汇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