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让李铁匠做铅字模,没告诉用途,也没让李铁匠刻字,就是想把工序分开,把关键的工序让自己家人做,防止泄密。
李在林吃了两天药,病差不多好了。刘正轩告诉他,今天可以带着弟弟去小山上练弩箭,顺便把抓到的猎物带回来。李在道听到,高兴得跳起来,特别开心。
安排好这些,刘正轩父子带着来福去接村长,然后一起去朝阳县城。
到了县衙,刘为宗跟衙役说明来意,大家就进了后院见到县令。刘为宗赶紧从怀里拿出一百两银票,快步走过去,塞给县令:“大人,我今天又要麻烦大人了。”
县令接过银票,脸色不变,一点也不客气,直接塞到大衣袖子里。刘正轩看到这情况,心里暗暗吐槽:“难怪古人的袖子这么大,原来有这个用处,真是藏钱的好地方。”
县令收了银票,对于吃饭当然不会拒绝。他带着铺头、手下的衙役,浩浩荡荡地跟着刘为宗去酒楼。
到了酒楼,大家分成两桌坐。县令坐在最上面,铺头、村长和刘为宗在两边陪着,刘正轩和来福坐在下面。其他衙役们坐另一桌。酒菜当然是最好的,山珍海味摆满桌子。
村长刘为民和刘为宗轮流敬酒,没多久,县令也有点醉了,脸红红的,眼神有点迷糊。衙役们更是放开了喝,一点也不拘束,好几个都东倒西歪,醉得不行,有的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有的嘴里乱说,胡言乱语。这顿饭吃得特别高兴,吃饱喝足后,刘为宗又送县令回县衙。
刘正轩又让来福带着去牙行,找到金牙子,买了个手艺不错的木匠。这个木匠叫袁宏庆,三十多岁,手艺很好。他的媳妇王氏温柔善良,儿子十四岁,叫袁文超,长得眉清目秀,很聪明。现在新房大地方多,刘正轩买人都挑带着家人的,有家庭的人更有归属感,有牵挂就会更忠心,能全心全意给刘家干活。
在回去的路上,刘为宗转头对村长说:“村长,地契办好了,还得麻烦村长找些老实可靠的人来干活。”
刘为民酒喝得多,有点上头,醉醺醺地问:“打算找多少人?”
刘为宗笑着说:“先找二十个,每人每天还是二十文钱,管中午一顿饭。明天早上都开始干活。”
刘为民听到工钱高还有好饭吃,心里想着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弄来干活,这么好的事,可不能错过。于是他干脆地回答:“回去我就找人,保证给你办好。”
进了村,村长刘为民下车后,走路摇摇晃晃去找人。刘为宗给袁宏庆一家安排了单间,房间又大又亮,家具都有。
刘正轩和来福驾着马车去找村里的木匠刘为顺。到了木匠家,刘为顺把新做好的纺纱机和织布机零件交给刘正轩。速度很快,又各做了四套。
刘正轩仔细检查尺寸后,让来福把东西装车带回家。他的眼神很专注很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小地方,保证零件的质量没问题。
到家后,刘正轩叫来两个木匠,到新盖好的作坊里装织布机。刘为宗站在旁边,看着装好的五架纺纱机和五架织布机,心里有很多感慨。想起以前,家里的织布作坊被人故意放火烧了。但是就算这样,他还是想坚持做布匹生意,不肯放弃。他有点激动地说:“正轩,让绣娘们都来织布试试。”
刘正轩回答:“好的爹。” 然后让来福把十个绣娘们都叫来。
绣娘们来了之后,刘正轩拿出买的葛麻纤维纱线,开始耐心教她们怎么把线装在纺锤上绕好。这纺纱机操作不难,在刘正轩的指导下,绣娘们很快就学会了。
只见五个绣娘一只手稳稳摇着轮子,另一只手灵活地压线,八个纺锤飞快地转着,纺出来的纱线比以前快了七八倍呢。而且等她们更熟练以后,速度肯定还能更快,这可把绣娘们和刘为宗惊到了,他们脸上都是惊讶的表情。
接着,刘正轩又教绣娘们用织布机。他坐在织布机前,熟练地织布,仔细给绣娘们讲操作的重点。以前绣娘们用的织布机没有木梭,这次新的织布机有六个木梭一起转,绣娘们可期待了。刘正轩讲完,就让五个绣娘先试试。
这些绣娘织布技术很好,学新织布机也快。她们看到用新织布机织布的速度快了很多,织出来的布又平又匀,质地还很细,还能根据压线的疏密织出不同厚薄的布,用处更多了,旁边的绣娘和刘为宗又被惊到了。刘为宗心里一下子特别想重振家里以前的生意。
然后,刘正轩又让另外五个绣娘操作,她们也很快就会了。刘正轩跟她们说:“你们就在这多织点布,等我把印染的工具做好,再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