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的一处废弃水渠潜入。
这水渠早已干涸,被杂草掩盖,守军并未留意。
义军们悄无声息地进入镇内,先是解决了粮草库附近的守卫,随后放起大火。
一时间,整个渭源镇火光冲天,粮草库噼里啪啦地燃烧起来。
官军们发现中计,匆忙赶来救火,却被义军四面夹击。
这场突袭极为成功,义军烧毁了大量粮草,还缴获了不少兵器盔甲,随后趁着夜色安全撤离。
洪承畴得知粮草被烧,大发雷霆,责令曹文诏限期剿灭义军。
曹文诏无奈,只能调整战术,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在山区各个要道修筑堡垒,试图将义军困死在山里。
他还组织了多支轻骑兵,不断在山区巡逻,一旦发现义军踪迹,就迅速合围。
郝临庵和可天飞面对新困境,又想出新对策。
他们组织义军挖掘地道,连通各个山谷隐蔽处,方便转移兵力。
同时,发动百姓在山上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减少对山下物资的依赖。
此外,还时不时地对官军堡垒发动佯攻,消耗他们的箭矢和精力。
一次,义军对一座官军堡垒发动大规模佯攻。
郝临庵调集了上千名义军,扛着云梯、推着投石车,浩浩荡荡地冲向堡垒。堡垒内的官军紧张起来,拼命放箭投石。
可义军们冲到半途,突然佯装败退。官军以为义军胆怯,开门追击,却被埋伏在两侧的可天飞部杀得大败,只得退回堡垒坚守。
随着时间推移,山区里的局势越发僵持。
洪承畴不断施压,曹文诏虽攻势不减,但始终无法给义军致命一击。
而义军这边,靠着顽强的意志、灵活的战术,以及百姓的支持,顽强坚守。
郝临庵和可天飞还利用这段时间,训练新兵,提升队伍战斗力,等待着打破僵局、反败为胜的时机。
此时,天下形势也在悄然变化,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朝政府疲于奔命,能投入到庆阳、环县一带的兵力渐渐受限。
郝临庵敏锐察觉到这点,他对可天飞说:“朝廷如今分身乏术,咱们只要再撑一阵子,等他们兵力一撤,就是咱们大反攻的时候。”
可天飞深以为然,加紧准备着新一轮的战斗部署,一场更大规模的较量,似乎已在酝酿之中。
在之后的日子里,义军一方面继续与困守堡垒的官军周旋,时不时搞点突袭、破坏;
另一方面,积极与外界联系,吸纳更多不满明朝统治的百姓加入。
年轻的后生、走投无路的猎户、流离失所的难民,纷纷汇聚到义军旗下,让这支队伍愈发壮大。
他们心中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即便身处艰苦的深山,也从未熄灭抗争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