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点头答应。
此后,每次发放军饷,张应昌都要按照阎思印的要求,克扣一部分,然后送到他的住处。
阎思印还不满足,时常暗示张应昌给他送些珍稀古玩、名贵字画,张应昌虽不情愿,却也只能照办。
在左良玉的军营,谢文举同样开始了他的敛财之路。
他先是对左良玉的作战计划指手画脚,提出一些荒谬的建议,左良玉反驳几句,他便威胁要向皇帝告状。
左良玉无奈之下,只能拿出一部分贪污所得,分给谢文举,以求他不要过多干涉军事行动。
而谢文举拿到钱后,便对左良玉的一些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两人达成了一种默契。
有一回,左良玉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私自招募了一批士兵,按照规定这是不被允许的,可谢文举收了钱后,对此事只字不提。
不仅如此,在武器采购时,左良玉与谢文举勾结,采购劣质兵器,将差价收入囊中,导致士兵们在战场上使用的兵器极易损坏,战斗力大打折扣。
邓玘这边,孙茂霖也是如法炮制。他在军营中横行霸道,对士兵们肆意打骂,还插手军事决策,导致军营中怨声载道。
邓玘为了安抚他,也不得不拿出钱财贿赂。
有一次,孙茂霖非要让邓玘改变行军路线,邓玘深知这样做会陷入危险境地,但又不敢违抗,只能照做,结果军队在途中遭遇了起义军的埋伏,损失惨重。
士兵们死伤无数,受伤的士兵躺在地上痛苦呻吟,孙茂霖却丝毫不在意,还在想着如何从这次战败中捞取更多好处,比如虚报损失,骗取朝廷的抚恤金。
这些宦官们在军事上完全是外行,所谓的“监纪功过”,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财的机会。
他们不懂战略战术,却热衷于对军事行动发表意见,使得将领们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畏首畏尾,生怕触怒了这些太监。
比如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陈大奎对曹文诏提出的奇袭起义军后方的计划嗤之以鼻,非要让军队正面强攻,曹文诏据理力争,却被陈大奎以向皇帝参奏相威胁,最终曹文诏只能放弃自己的计划。
而在执行正面强攻时,由于没有充分准备,官军损失惨重,士兵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陈大奎却躲在后方,不敢上前一步。
地方上的文武官员,为了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点好话,从贪污所得中分给一些油水,也就串通一气,互为表里了。
在一些军饷发放的环节,官员们会虚报人数,克扣军饷,然后将一部分钱财送给监军太监。
太监们则在皇帝面前为这些官员美言,掩盖他们的贪污行为。在物资采购中,也是同样的情况,采购的物资质量低劣,价格却高昂,中间的差价被官员和太监们瓜分。
有一次,采购的弓箭,箭杆易断,箭头也不锋利,根本无法用于实战,可这些太监和官员却都从中捞取了大量钱财。
还有采购的铠甲,材质轻薄,根本无法抵御起义军的攻击,士兵们穿着这样的铠甲上战场,无疑是将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朱由检,这位曾经以惩治阉党而一度博得好评的皇帝,在面对起义军的威胁和官军的失利时,逐渐失去了理智。
他的统治越是不稳,就越不相信人,最终走上了万历、天启两朝重用宦官的老路。
他以为这样可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却没想到适得其反,使得军队内部更加腐败,战斗力进一步下降。
他整日在宫中忧心忡忡,却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不断地斥责大臣和将领,却不知自己的决策才是导致局势恶化的关键。
在晋、冀、豫三省的战场上,起义军依然活跃。他们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对百姓的号召力,不断发展壮大。
而官军,因为有了这些监军太监的干扰,士气低落,作战效率低下。一场原本可以凭借实力取胜的战争,因为内部的腐败和混乱,变得胜负难料。
起义军常常利用官军内部的矛盾,发动突袭,打得官军措手不及。而官军士兵们因为不满太监监军和将领的腐败,作战时也缺乏积极性,常常一触即溃。
在一次战斗中,曹文诏制定了一个巧妙的作战计划,准备对起义军进行伏击。然而,陈大奎却认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坚决反对。
他要求曹文诏按照他的想法,正面进攻起义军。曹文诏无奈之下,只能听从他的指挥,结果导致这场战斗大败,士兵们死伤惨重。
曹文诏看着战场上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