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军则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一次次成功突围。他们时而化整为零,分散在山林中,让明军难以捉摸;时而又迅速集结,对明军的薄弱环节发起突然袭击。
北上陕西的起义军同样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要穿越险峻的山脉,渡过湍急的河流,还要时刻警惕明军的追击。
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士兵们只能靠采摘野果、挖掘野菜来充饥。但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起义军依然没有放弃。
回到陕西后,起义军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百姓们纷纷为起义军提供粮食、衣物和情报,支持他们的斗争。起义军在陕西重新整顿队伍,补充兵力,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然而,明朝政府并没有因为起义军回到陕西而放松警惕。他们继续调集兵力,对起义军进行围剿。陕西的明军在各地布下了防线,企图将起义军困在陕西境内。
起义军则在陕西各地展开了游击战争。他们利用陕西复杂的地形,与明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一些山区,起义军建立了根据地,他们在根据地内修筑工事,储备粮食,训练士兵。这些根据地成为了起义军的坚强堡垒,为他们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与明军的战斗中,起义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战术。他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军事斗争是不够的,还必须争取民心。
于是,起义军在各地宣传自己的主张,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这一口号深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不再局限于陕西、四川等地,而是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
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崇祯七年上半年起义军在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的活动,以及他们分道出川、回到陕西的过程,是明末农民起义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起义军经历了挫折和困难,但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壮大。他们的斗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