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周返回泾阳县衙后,挥毫疾书,将小麦轮作及土豆储存与种植之种种细节整理成册,翌日交付陈忠。
陈忠阅毕,不禁赞叹陆通之稳重。遂携马周前往寻程咬金,令马周向程咬金详细解释此事。
“速速将此书册送往长安,呈于陛下。”程咬金召唤亲兵,命其将马周整理之书册送往长安。
亲兵领命,即刻动身。
李世民得书册后,甚感满意。陆通已为其安排诸多细节,至于政策推行,则需朝廷担当。
李世民召房玄龄、杜如晦及长孙无忌等臣,至御书房共商国事。
李世民将书册交与房玄龄,命其与众臣共阅。
“陛下,既然泾阳县子精通新粮与土豆,何不令其负责推广之事?”长孙无忌阅毕,向李世民进言。
“朕亦有此意,然泾阳县子亲自推广新粮与土豆,恐有不妥。在京畿之地尚可,以其名望足以服众。然而他处,未必买账。此事,他不宜出面。”李世民言道。
房玄龄与杜如晦闻此,点头称是,认为此言有理。
对此,房玄龄深有感触。
自房玄龄负责新粮推广种植以来,至今仅能算勉强展开。多地世家大族依旧暗中作梗,阻挠新粮推广。
大唐之土地,颇多掌控于世家大族之手,且多为沃土!
“如今泾阳县军屯土豆已悉数收获,哪位爱卿愿担此重任,负责土豆推广?”李世民望向众臣,询问道。
李世民目光转向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则避开视线,显然无意承担此任。
房玄龄已肩负新粮推广之责,不宜再增其负担。
杜如晦身体欠佳,李世民亦不愿令其过度操劳。
王珪、魏征、唐俭、萧瑀等臣,谁人适宜担当此任?
李世民望向王珪,“王爱卿,此事交由你负责,可否?”
王珪本欲推辞,然见李世民目光坚定,终点头应允。
若不从,李世民或将对太原王氏施以颜色。
今世家大族正值恢复之期,本金犹存,然与李世民较力,代价颇巨。李世民为稳四方,暂未对世家大族施以重手。
双方都齐力恢复,较量先强之速。世家强则皇权势微,皇权盛则世家衰。犹如水火,难以相容。
王珪以为,即便土豆与新粮在握,李世民亦未必能先世家而统一民心。粮食,世家之一隅也;世家尚有土地与士子。
若世家能据朝堂,即便天下百姓腹饱,又有何用?届时,世家自有手段,使百姓重陷饥馑。
王珪受命之后,李世民决意令陈咬金续留泾阳屯田,待小麦轮作收成之后,再行调遣。
尉迟恭则遣与王珪共担土豆推广之责,其深意昭然若揭。
若有人自恃头铁,尽管一试。
李世民册封程咬金次子程处亮为仁勇校尉,佐助其父于泾阳屯田。
程咬金闻之喜不自胜,家业庞大,次子终得官职。毕竟国公爵位唯一,其余子嗣若无才,生计维艰。故程咬金携程处亮至泾阳,意欲以己之功,为次子增辉。
秋收既毕,张公瑾求见李世民。
“张卿,见朕何事?”李世民遂接见了张公瑾。
“陛下,征讨东突厥之机,已臻成熟。”张公瑾进言。
“哦?细言其详。”李世民眉梢微扬,示意张公瑾续述。
“陛下,颉利可汗奢靡暴虐,枉杀忠良,亲信奸佞,此为其一。
薛延陀等部落纷纷叛离,此为其二。
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因颉利而获罪,无立锥之地,此为其三。
塞北之地,霜冻旱魃,粮秣匮乏,此为其四。
颉利疏远本族,委以重任于异族,胡人心性不定,此为其五。
汉人早年避乱北疆,人数日增,近闻他们武装聚集,据险而守,待王师出塞,内必响应,此为其六。大唐必胜无疑!”
张公瑾陈词。
“嗯,善!”李世民拍案称善,遂命人召军机大臣前来共商国事。
颉利可汗之境遇日益堪忧,其以为夏州初定未固,遂遣兵攻伐夏州。
然东突厥之师,为夏州守军所退,夏州俘突厥兵数千。
今年,漠北遭遇大旱,草场荒芜,水域涸竭。
颉利可汗部下之部落,人心惶惶,多欲叛逃,然皆被颉利以铁血手段镇服。
北部铁勒诸部,共举夷男为可汗,夷男以能力不足为由,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