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通归返,将那三种药物递与孙思邈,一一详述其效用。
孙思邈接过,细细打量,不禁目瞪口呆,心下惊诧,世间竟有此等神物?
陆通见状,微微一笑,仅言道:“此乃昔日一老神仙所遗,非我所能言尽。”
言罢,再不多作解释,留下满腹疑惑的孙思邈,独自揣摩其中奥秘。
陆通对孙思邈言道:“先寻几位与长孙皇后症状相仿之气疾患者,试以神药,待确证其效,再行奉于皇后。”
孙思邈点头称是,心中虽急,却也明白此法稳妥,遂依言行事,力求万无一失。
泾阳县内确有不少气疾患者,孙思邈正好可在医馆中试行此药。
陆通拍胸保证,言道:“此药神效,断无性命之忧。”
孙思邈闻言,心中虽有几分忐忑,但也深知陆通非池中之物,加之对病患的同情之心,便决定依计而行,以求早日验证药效,解救众生疾苦。
五位夫人皆怀有身孕,陆通终得以暂歇,不必再夜夜辛劳。
府中上下,一片喜气洋洋,皆道是天赐良缘,子孙满堂之兆。
陆通亦感欣慰,心中暗自祈愿,愿诸子平安降生,健康茁壮。
陆通于书斋之中,手持一卷《造纸术大全》,此书乃签到所得。
他细细翻阅,目光如梭,在众多法门中拣选一种成本低廉之法——以麦秸秆造纸。
思虑再三,陆通点头微笑,心中已有所定计,欲以此法造纸。
造纸之术,向来为世家所垄断,寒门子弟与平民百姓欲求得书卷纸张,实属难上加难。
洛阳之地,纸张昂贵,非富即贵,寻常人家难以问津,此言非虚,实乃世态炎凉之映照。
陆通将那造纸秘法一一誊录于简牍之上,随后召集了陆家庄内诸多卖身工匠,于庄内僻静之所,开始了对这古老技艺的探索与实践。
陆通悉心指导,选用麦秸秆作为主要原料,将其切碎,与石灰交替分层堆放,倒入石灰水后密封发酵约一个月。
待发酵完成,再加入草木灰煮沸二十四小时,随后进行细致的淘洗、切碎,直至捣烂成细腻的纸浆。
最后,将纸浆均匀铺展,晾晒至干,便制成了质地坚韧、适于书写的麦秸秆纸。
此法利用广泛易得的麦秸秆,不仅成本低廉,且所造之纸结实耐用,适合书写与印刷,实为一大创举。
陆通心中暗喜,此等纸若能推广开来,必能打破世家对纸张的垄断,使得更多寒门子弟与平民百姓能够接触到知识与文化,从而改变命运。
此外,陆通亦令匠人们研习活字印刷之法。
他亲授其意,匠人们则悉心揣摩,屡试屡验。
从择木制字,至排版印书,无一不精工细作,不敢稍有懈怠。
陆通心知肚明,若此术成,则文脉广传,智识普济,惠泽万民。
于是,匠人们在陆通的勉励之下,昼夜不息,矢志不渝,以期早日达此宏愿。
待麦秸秆造纸术所产之纸张品质渐趋稳定,陆通遂于泾阳县外择地建坊,广设工场,大兴造纸之业。
起初,世家对陆通之造纸之举并未放在心上,心道若此等技艺轻易可得,世家又何至于凭此昌盛千年?
彼等自恃秘技在握,视陆通之所为不过尔尔,未曾想此番轻视,终将引来一番变局。
泾阳县,工坊内人声鼎沸,匠人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麦秸秆经由巧手妙法,化为一张张洁白坚韧的纸张,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地,惠及千家万户。
及至世家亲眼目睹泾阳所产之纸张,不由面色剧变。
陆通竟能造出如此佳品,其质竟与世家所制相差无几,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事令世家上下皆感震惊,心中暗自揣测,不知陆通究竟掌握了何种奇技。
泾阳所产之纸,因其价廉物美,在寒门士子间广受追捧。
这些饱学之士纷纷称颂陆通,赞其为仁善君子,心系苍生,实为难得之贤者。
一时之间,陆通之名传遍四方,不仅赢得了民心,更为泾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泾阳县学之内,诸生每逢旬日便可无偿领取纸张,用于习字或呈交课业,此等优待令他方学子心生艳羡,皆言若能于泾阳求学,便是修来的福分。
于是乎,不少有志青年纷纷慕名而来,欲在这片书香之地,一展平生所学,以期有所成就。